舆情危机解析,舆情危机应对制度详解?

营销圈公众号引导关注

当下,在日趋复杂的网络舆论形势下,各级党政机关、各类企事业单位面临的舆论危机呈现高发趋势已是不争事实。虽然现阶段大部分组织机构已经建立了基本的舆情危机应对制度,但仍有部分涉事单位对舆情危机事件的应对处置效果不尽理想。现有舆情危机应对制度有哪些部分可以进行更新完善

制度保障是实施舆情应对与常态管理的基本前提条件之一。在2015年—2018年,大部分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均建立了自身的舆情应对制度,并基于此建立了本单位有关舆情管理的系列体制机制。

虽然大多数组织机构目前均有舆情危机应对制度,但舆情危机应对的整体被动局面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观。影响各类组织机构舆情危机应对效果的因素众多,就舆情危机应对制度来看,存在以下维度的更新完善空间:

第一,形式主义突出。结合舆情危机应对的实效来看,部分组织机构舆情危机应对制度的形式主义较为明显。此类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部分非宣传部门(或舆情归口管理部门)当初编制舆情应对制度时,属于任务摊派,导致管理制度模板化明显,而非真正量身定制;二是,部分下属机构或职能部门的舆情应对制度未能真正基于上级单位或总部制度的要求进行细化完善,导致制度的“末端神经”不通畅;三是,形式主义泛滥,信息报送、决策下达等关键线表述不清或环节过多,导致最终制度落地执行的低效化。

第二,研判、决策流程存在硬伤。在明确各类具体情况与判断标准的前提下,舆情应对制度应该对事件研判与决策流程进行明确界定,至少应发挥相关部门的集体会商决策优势。但部分组织机构对该部分内容多以“相关部门报送”“领导审批”含混表述,导致舆情应对制度存在硬伤。

第三,相关判定标准僵化、陈旧。例如,对舆情危机等级进行界定,传统标准主要参考媒体报道量、网民关注量等,考虑到近年来短视频传播的兴起,应该在事件等级界定标准中增加涉及短视频的相关判定标准。

(本期:王洪波)

#舆情72变·舆情应对进阶训练营

(欢迎订阅话题一起学习)

面对突发舆情事件的高发趋势和日趋复杂的舆论环境,政府、企业、网民都更需要在嘈杂的网络场域中学会理性判断,在提升舆情素养的同时,共同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

在2021年的最后七十余天里,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特推出舆情72变·舆情应对进阶训练营计划!由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百位舆情分析师带您了解舆论生态新变化、寻找舆情危机应对的破题“密钥”,共同提升媒介素养。

好了,这篇文章的内容营销圈就和大家分享到这里,如果大家对网络推广引流和网络创业项目感兴趣,可以添加微信:Sum8338 备注:营销圈引流学习,我拉你进直播课程学习群,每周135晚上都是有实战的推广引流技术和网络创业项目课程分享,当然是免费学!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互联网用户自发投稿,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反馈邮箱yingxiaoo@foxmail.com,我们将在7个工作日内进行处理,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地址:https://www.yingxiaoo.com/806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