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国共合作详解,国共两党的第三次握手?

营销圈公众号引导关注

众所周知,国共两党曾经有过两次合作。第一次合作发生在1924年到1927年,取得了北伐战争的胜利;第二次合作发生在1937年到1945年,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那么历史上,国共两党究竟有没有过第三次合作?目前,众说纷纭,较有争端。今天,如果我们不是站在学术的角度去讨论,而只是站在寻常百姓对历史视角的探究,那么,国共两党的第三次合作的时间标志,应该定位在,万隆会议周恩来总理讲话的1955年4月到蒋介石去逝的1975年4月。第三次合作,时间跨度最大,国共两党在维护一个中国的国家主权问题上共同发力,多有默切配合,而各自又在心知肚明的配合中,不知不觉中,国共两党将手握到了一起。这一历史进程,我们称之为“国共两党的第三次握手”。

“国共两党的第三次握手”,很多关于祖国统一的大事,都是秘密进行的,充滿了神密色彩,陈封数十年后,才逐渐有所披露,为世人所知一些零星。

第一部分

当人们的目光深邃地去探寻历史征途中的每一个脚印时,可匆匆忙忙走过的时间,有时会抹去人们记忆中的痕迹。今天我们要讲的故事,就是从这模糊不清的记忆中开始的。

故事的主人翁,是来自台湾的秘密使者宋宜山等神密人物。

走进茫茫史海,你就会发现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国共两党围绕祖国统一,曾经有过一段鲜为人知的接触,国共两党的各自政治主张也发生了一些变化。特别是中共方面,在对待台湾问题上,作出重大调整。

1955年4月18日至24日,万隆会议召开。印度尼西亚的万隆会议,己成为世界各国政治的聚焦点。会议期间,周恩来总理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作大会发言,首次提出,并向全世界公开声明:“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

万隆会议上,敢同美国霸权较量,刚刚结束朝鲜战争的中国,派来的代表团是最受世界各国注意的。世界各国心知肚明,中国在国际事物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对待来自中国的力量和声音绝不能小觑。

周恩来总理代表中国在对台湾问题上的讲话,特别是“用和平的方式解放台湾”,更为世界震撼,也令台湾国民党当局感到吃惊。蒋介石得知中共对待台湾问题的发声后,坐卧不宁,他不太相信这是真的。在万隆会议召开的几天前,刚刚的4月11日,由他亲自下令,由台湾“安全局”局长郑介民和国民党保密局局长毛人凤组织实施的,以暗杀周恩来总理为主要目的“克什米尔公主”号事件才刚刚发生。此时,他根本就不相信中共会有如此大的胸怀,他根本就不太相信周恩来总理会不计前嫌,胸怀如此坦荡。但无论蒋介石有多么固守对中共偏击的仇视,也无论他逃离大陆时,盘距在他脑子里那根深蒂固的东西有多么阻碍,但“信”与“不信”还是让他思绪徘徊。现实对他来讲是非常残酷的,他从各方面得到的消息都印证了,海峡两岸事态的发展,即将要发生变化。显而易见,在台湾问题上,中共制定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任务是解放台湾”,这一坚持长达6年之久的对台方针,作出了重大调整。

举世瞩目的万隆会议之后,同年5月13日,周恩来总理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上指出:“中国人民解放台湾有两种方式,即战争的方式和和平的方式,中国人民愿意在可能的条件下,争取用和平的方式解放台湾。”

历史进程的发展速度,有时是很难预料的。步入1956年,中共在对待台湾问题上,采用和平解放台湾的方式越来越明朗化。两次国共合作详解,国共两党的第三次握手?

毛泽东主席

1956年春,毛泽东主席亲筆致信蒋介石。这封毛泽东主席的亲筆信,是由著名爱国人士、著名社会活动家章士钊老先生,托付身居香港同乡的许孝严,几经周折,在台湾蒋介石的士林官邸亲自面交蒋介石的。

毛泽东主席的这封亲筆信,言简意赅,有对蒋的问候之意,有对祖统一之志和方式方法。主要谈及祖国统一的方式方法为“一纲四目”,与蒋相谈相商。“一纲”:祖国必须统一。台湾回到祖国怀抱,这是这封信的基础与核心。“四目”:一,台湾回归祖国后,除外交上必须统一于中央,其他可由蒋安排;二,台湾回归祖国后享受持殊待遇。台湾所有军政及建设经费不足之数,悉由中央政府拨付;三,台湾的社会制度改革可以从缓,待条件成熟,亦尊重蒋的意见,并与台湾各界人民协商;四,国共两党,互相团结,不做互相破坏的事情。

许孝严能把这样重要的一封信,亲自面交蒋介石是有原因的。原本这封信是由著名社会话动家章士钊老先生亲自去送的,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几经再三斟酌,考虑章士钊在全国政协有职位,怕赴台后蒋有猜疑对章有危险,后改由久居香港的许孝严担此大任。许孝严与章士钊同为湖南长沙人,二人有莫逆之交。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对许孝严也很了解,也非常信任。另外,他由香港赴台也不会引起太多人的注意,亦有面见蒋介石的最大潜在条件。许孝严此行不负众望,果真如愿以偿。

这封信,承载着海峡两岸人民期盼祖国早日统一愿望,带着来自毛泽东主席的真情实意。当许孝严将信面交蒋介石后,蒋心怀震惊,此时,他的心跳有明显的加快,两只手也有些微微的颤抖。在万般思虑的猜测中,他缓缓地从信封中取出信纸,他对他的老对手的字,他太熟悉了,一眼就认出来了,这是毛泽东写给他的亲筆信。蒋介石把信拿在手里,一个字一个字的读了一遍,没有说话。他神情凝重,一个字又一个字的轻声去读。没有人敢打搅他,也没有人敢发出一点声音来,屋子里静静的一点响动都没有。这封信,谁也不知道蒋介石究竟读了几遍,足足的有半个多小时。读完,蒋许久都没有说一句话。这位69岁他思绪万千,两眼徵微地闭上,僵硬地坐在座位上很长时间,才起身走到许孝严面前对许说:“你辛苦了”。许孝严看到曾经睥睨天下的蒋介石对他说出这句话,他深知他的任务圆满完成了。事后很多年过去了,他回忆起来,仍然心中荡漾激情,他感到他的一生最值得骄傲自豪的事,是为祖国的统一,当了一回毛泽东主席的信使。

毛泽东主席亲筆致信蒋介石的这封信之间,也就是在1956年的这一年之间,同时又发生了许多强烈震撼台湾的声音。

1956年1月30日至2月7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政协二届二次会议和6月28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人大一届三次会议上,周恩来总理再次鲜明地提出和平解放台湾的对台方针。1956年4月,毛泽东主席针对国民党军政人员的疑虑,提出了“和为贵,爱国一家,爱国不分先后,以诚相见,来去自由。”同年9月,刘少奇副主席在中共八大会议上提出“我们愿意用和平谈判的方式,使台湾重新回到祖国怀抱,而避免使用武力。”为了赢得更多国家和更多国际友人的了解和支持,促进台湾早日统一回到祖国怀抱,在1956年和1957年这期间,中共更加广泛地在一些国际交往中,反复重申和平解放台湾的既定方针。并希望台湾当局在他们认为适当的时机到北京或其他地方开始这种谈判。

中共寄希望台湾当局能早日商谈祖国统一的事,就此带着许多高深莫测的神密色彩,拉开了历史进程的帷幕。

第二部分两次国共合作详解,国共两党的第三次握手?

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

中共在台湾问题上,一改以往的态度,以友好的微笑穿透大海的隔绝,强烈地震撼了台湾。

国民党逃台后,曾先后搞过几次“改造”。每次“改造”都是面对解决国民党逃台后,如何解决生存和应变的问题。第一次“改造”,鉴于国民党在大陆实败的教训,也为了能夠在台湾立足脚跟。首先从整顿和重建国民党的各级组织开始,通过一系列的整顿和重建,削弱了国民党非蒋系派别的实力,削弱了“国民党元老派实力,权力完全落到了蒋介石一人手里,在台湾实行“总统极权制”。隨之而来的,为了缓解岛内佃农与地主的矛盾,蒋介石即着手从1949年到1953年,采取“和平渐进”的方式,在台湾岛内进行了第一次资产阶级改良性质的土地改革。蒋介石在一边抓经济建设的同时,也开始了密切关注民生。通过“改造”,加强了蒋的统治地位和稳定了国民党在台湾的立

足。这些“改造”,是蒋介石一生最中,最感到骄傲和自豪的成就。可这些成就,时下,并不能掩盖他內心的焦虑。

当他面对毛泽东主席的亲筆信,面对来自周恩来总理的讲话,面对来自中共其他高层领导人的讲话,这些,来自中共“强大的政治攻势”和世界各国目光的强烈注视,使蒋介石如坐针毡,深感压力并不亚于“改造”。来自中共的呼声,不时地在蒋的脑海里萦绕,下意识地感到要细嚼慢咽,从长认真应对。

海峡两岸形势的发展,敦使国民党当局不得不调整应对中共大陆的政策。“风雨如晦,鸡鸣不已。”台湾岛内民众也悄然感到两岸走缓的气氛。处于长期封闭的台湾岛内的社会各阶层,盼望海峡两岸早日统一的普遍呼声,虽还处于被压抑的环境中,但这股炽热的情感不时地奔泻出来,撞击着蒋的现行政策,而且有化作火山爆发的势头。这就更加敦使国民党不得不对其大陆政策和应对动作,进行某些调整。基于政治考量和民族利益的压力,国民党冰冷的脸上也开始露出笑意,并决定派人和中共秘密接触。

第三部分两次国共合作详解,国共两党的第三次握手?

毛泽东主席同章士钊

要同中共联系,商谈和摸清中共对海峡两岸统一的意图虚实,对蒋介石来说,这决不是一件小事。由谁出任秘密使者,又有谁能担此大任。这对蒋介石来说是很慎重、很慎重的事。漫长的岁月给蒋介石打下了很深的烙印,和共产党打交道,凡事须小心。台湾岛内,智者如雨,谋臣如云,和共产党打过交道的高级官佐很多,可蒋介石自从接到毛泽东主席亲筆信后,可还是经过数月多的时间慎重考虑,非常小心的从许孝严推荐的童冠贤、陈克文、宋宜山三人中,最终选择了宋宜山。这三个人,童冠贤曾任过台湾“立法院”长,陈克文是台湾“立法院”秘书长,这两个人从资历和经历上都有些来头,可都不是最佳人选。最终经过蒋介石反复比较,多方推演,唯宋宜山才能担此重任,是蒋介石最为看重的人。

宋宜山出任密使,原因有四点:一是宋宜山是蒋介石平时十分看重的学生;二是宋身居国民党候补“中委”和“立法委员”,又曾从英国留学回来,尤擅长推销蒋的政治主张,对蒋忠贞不二;三是宋为湖南人,与中共开国大将陈庚为同乡人。与中共高层领导人也多为湖南人,易以湖南老乡接触;四是宋为国民党高级将领宋希濂的同胞兄长。当时宋希濂正关押在北京功德林一号战犯管理所改造。此行,以探亲为名易遮人耳目。当然,蒋介石谙知政治有时又是一头怪物,有时又不得不在“拥抱”中暗藏杀机的。宋宜山此次大陆之行,就受蒋的旨意有摸清中共虚实,了解中共对台湾用心的真正用意。

1957年,北京的四月,春天浓郁诱人的芬芳,使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更加焕发出一派勃勃繁荣昌盛的生机。这时的北京,更加能让人看到1956年,三大基本任务完成后,硕果累累的展现。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刚刚诞生不久的新中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此时,全国各地,到处是繁荣昌盛的景象,到处流露出人们庄严、自豪的神情。台湾秘密使者宋宜山,就是在这样的大好环境包裹下,途经香港到达广州后,即一下子就被到处是繁忙和欢歌笑语的景象所吸引住,来前的担心和惊恐荡然无存,他对他此行心存所幸。

第四部分

宋宜山到达北京的当天,就受到他所熟悉的章士钊和唐生智之弟唐生明的接待。章士钊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此人,才思敏捷,在时局政治上自具个性,一生游走各党各派之间,游刃有余。宋与章早年多有接触,相互较为了解,一直久仰章的才学。对于唐生明,宋更为了解,他是国民党高级将领唐生智的弟弟,时任国务院参事,湖南东安人,同为湖南老乡。宋宜山在受到章士钊和唐生明接待的几乎同时,在他下塌的北京新侨飯店,就又受到了礼遇性的接待。时任中央统战部部长李维汉亲自到宋下塌的饭店看望了他。李维汉是湖南长沙人,也同为老乡。老乡见老乡,宋宜山感到非常亲切。他非常懂得湖南人秉赋率直,开朗,容易给人一见如故的感觉。但此时他发自肺腑的感觉是,一切接待都是来自中共高层最真挚的接触。宋宜山感到非常亲切,感到他身负的使命,让他过早地看到了一些瞩光。

宋宜山来大陆前,是有周密安排的,他按照蒋的旨意,用了近三个月的时间专门研究了大陆的现行政策。对于和中共高层领导人接触是有足夠思想准备的。但对宋宜山来说,所不能排除的又最让他担心的是,怕受到冷遇。李维汉和章士钊等人的看望,宋宜山更加印证了他抵京后的最初判断。他充当国共两党握手言欢的角色,将有一个感情最真挚的结果。

宋宜山到达北京的第二天,周恩来总理就在北京著名的东兴楼饭店接见了他。

这天上午十点钟,当宋宜山在李维汉和唐生明的陪同下来到东兴楼饭店会客厅时,站在门前等候的周总理快步走向前,一边和宋宜山手拉手的往里走,一边又笑盈盈的对宋说:“我盼了很久了,蒋先生好吧?”就坐后,宋宜山才注意到,在座的有二十多位,章士钊、程思远这些熟人在里面,卫立煌也在里面。令他惊讶的是,他来时在香港停留期间,曾听台湾驻香港情报网最高督导王新衡介绍说:“卫立煌是怕共产党的,是不会跑到共产党那里的。”孰不知,这位蒋介石最为倚重的五虎上将,卫立煌竞在1955年3月15日就回到了大陆。同年3月17曰,《人民日报》予以报道。这么长时间了,要不是这次见面他还不知道。他对台湾在香港的情报工作感到渐愧。他弄不清楚,是香港情报网真的不知道,还是假的不知道,更不知道为什么要满着他。他顾不上一时多想了,心里慌乱的很,尤其让他感到,这么多熟人的出现,绝不是简单的叙叙旧,而是今天见面会上对他的一种包围。而更是一种来自大陆真诚的又充满炽热情感的包裹。

人心归向。这几年,宋宜山他有这样的感觉。但直到此时,他才真正感到自己变得很孤独,而台湾就更加孤独。

谈话在简单的寒喧后很快就转入正题。起初,宋宜山还想打擦边球避开中共的主张。这时,原本他在接受蒋的旨意时,深思熟虑又经过慎密研究的对话。此时,显得有些派不上用场。宋宜山必竟是老练的政治活动家,在急燥不安的情绪下,他迅速调整了思路。他一边掩饰地擦着额角上汗,一边斟酌地问周总理,“贵党发表的和平解放台湾的票面上,究竟有多少价值?”周总理听了后,爽快地笑了笑,又十分严肃的答道:“和平解放的实际价值和票面完全相等。国共两党有过两次合作,第一次合作,取得了国民革命北伐战争的胜利。

第二次合作,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这些都是事实。为什么我们不可以有第三次合作呢?”接着,周总理又继续说:“台湾是内政问题。爱国一家,双方完全可以合作……我们对台湾绝不是招降,而是彼此商谈,只要国家统一,其他的都可以坐下来商量安排。”伴随着周总理言词炽热、感情真挚的谈话,到会的章士钊、程思远等好多人也一一谈了自己的看法。宋宜山由衷地感到今天的收获甚丰。午饭后,临别,周总理再次握住宋宜山的手,关心地说:“你到北京了,就多走走,多看看,抽时间去看看(宋希濂),你们兄弟之间有好多年没见了。”宋宜山听了后,深感共产党胸怀坦荡。使他原本有此打算去看看弟弟宋希濂,又不便于提出的事终于有了着落,顿感一股暖流涌到喉头,心里暖烘烘的,激动的什么话也说不出来了。

第五部分

十一

宋宜山和周总理这次谈话后,李维汉和有关方面人员又就国共两党商谈的问题,进行了多次长谈。商谈的內容大致是:“国共两党进行对等谈判。实现海峡两岸和平统一,台湾成为中国政府统辖下的自治区,实行高度自治。台湾政务仍由蒋介石领导,大陆不派人干预。国民党可以派人到北京参加全国政务的领导。外国军事力量必须撤离台湾和台湾海峡。”等等,李维汉还对宋宜山语重心长的说:“国共两党可先在香港进行谈判。如果有需要,他将率代表团前往”台湾谈。经过多次长谈后,宋宜山又实际到一些地方进行了为期两周的考察,还如愿以偿的到功德林战犯管理所看望了弟弟宋希濂。经过此番的一系列活动,宋宜山感到此行,功德圆满,不负蒋的使命,于是在当年的5月份,又经广州和香港回到了台弯。

十二

穿越在历史的长廊中,重新检阅走过的每一个脚印,宋宜山不能不把此行北京的所见所闻浓缩到胸臆之间。于是,潮涌般的得出,大陆已今非昔比,中共关于和平解放台湾是真诚实意的。他在回到台湾后,写了一万五千多字的书面报告。报告中,还着重写了自己的看法。还在字里行间满怀深情地说:“我认为,中共的意图尚属诚恳,应当响应。大陆从工厂到农村,所到之处,但见政通人和,百业俱兴,民众安居乐业,与中共鱼水相依。以前(国民党)提出的反共救国似以无望。”宋宜山的这份报告递呈蒋介石后,怀着惴惴不安的心情,焦急地等待蒋的接见。焦虑的等待中,没过几天,蒋介石就两次接见了他,第一次一见面,蒋介石就火冒三丈,责骂宋宜山被共产党赤化了。蒋经国倒显得有些耐心,几乎天天不离地细听宋宜山此行大陆祥尽的谈话內容。用了很长时间细读了宋写的书面报告。期间,蒋又召开了几次会议,商讨应对的事。

第六部分

十三

1957年4月,宋宜山开启大陆之行的前后,1956年7月,著名爱国人士、教育家、社会政治活动家章士钊,就与台湾方面积极联系。章士钊在国共两党中都有极高的声誉,都有极高的话语权,曾前后四次主动请缨,为国共两党早日完成海峡两岸的和平统一,穿针引线。在宋宜山第一次赴大陆返回后,当年又一个神秘人物代表蒋介石也来到了大陆,使者以民间身份,与宋宜山同样担负一样的使命。此人叫曹聚仁(1900—1972),浙江金华人,著名记者、作家,积极为海峡两岸统一大业奔走。曹聚仁此行,又重议了宋宜山之前谈论的话题,还代表蒋到溪口蒋母的墓园扫墓。大陆的爱国人士的积极穿针引线活动和台湾密使来来往往的走动,有力地推动了海峡两岸和平统一的步伐。

十四

在祖国统一的步履中,为历史应该永远铭记的是:1955年4月18曰至24日的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总理首次提出“和平解放台湾”。1956年春,毛泽东主席亲筆致信蒋介石,并又在这年的4月,毛泽东主席针对国民党军政人员的疑虑,提出了“和为贵,爱国一家,爱国不分先后,以诚相见,来去自甶。”同年9月,刘少奇副主席提出:“我们愿意用和平谈判的方式,使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而避免使用武力”为了促进海峡两岸的早日统一,中共更加广泛地在一些国际交往中,反复重申“和平解放台湾”的既定方针,并希望台湾当局早日开启两岸和平统一的谈判。

第七部分

十五

从1955年中共发出和平统一的呼唤,经过海峽两岸的共同努力。这期间,台湾方面也有不少的积极动作,据资料介绍,台湾提出六项条件,为:一是蒋介石偕同旧部回到大陆,可以定居在浙江以外的任何一个省、区,仍任国民党总裁;二是蒋经国任台湾省省长。台湾除交出外交和军事外,其他政务完全由台湾省全权处理。以二十年为期,期满再议;三是台湾不接受美国任何军事与经济援助,财政有困难,由北京解决;四是台湾现有海、空军并入北京建制。陆军缩编为四个师,其中台湾驻守三个师,厦门、金门地区驻守一个师;五是厦门与金门合并成一个自由市,作为北京与台北之间的缓衡与联络地区。该市市长由台北征求北京同意,由驻地部队师长担任;六是台湾现任文武百官官阶、待遇照旧不变。

十六

背负着沉重的历史使命的时代脚步,正当向前大踏步迈进时,宋宜山按照蒋介石的旨意,待时机成熟后,准备再赴大陆的事,由于来自美国的不断施压和严重干扰,再加上蒋介石一再犹豫不决,错失了良机。

面对海峡两岸和平统一的问题,蒋介石开始并不是积极的,只是被动地接受些,其骨子里还是仇视中共的,也不时地搞一些小动作破坏两岸关系。特别是国民党把守金门的军队,蒋介石视为金门为反共的前哨阵地。一时严重侵扰大陆沿海,严重威胁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为了教训蒋和阻止美国制造“一中一台”和“两个中国”的图谋,进一步推动海峡两岸和平统一的进程。1958年8月23日,我福建前线部队奉命对金门炮击。海峡两岸的和平统一,在进程中,原本是不需要用“炮火”交谈的。可也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能夠避开,这主要是来自美国的虎视眈眈的觊觎之心。

蒋介石逃台后,对蒋来说,来自外部的压力,并不是共产党,而是来自日本和美国,特别是来自美国的压力,压得蒋介石有点喘不过气来。美国公然要求我国政府承认美国在中国领士台湾享有“单独和集体的自卫权”。如果承认了,就造成了事实上的台湾独立。更是明目张胆的逼迫蒋介石搞“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众所周知,台湾问题是十分棘手和十分复杂的。为了尽快排除来自国际背景的干扰,狠狠地教训一下咄咄逼人的美国,又要配合蒋介石彻底粉碎美国试图搞“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的图谋。出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和国际背景,又不能同美国完全撕破脸,又要叫台湾当局愉快地接受,还要减轻美国对台湾当局的压力,这桌筵席做起来是很费脑筋的。

1958年7月中旬到8月中旬,毛泽东主席以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和一个伟大的军事家的深谋远虑,亲自参与,为炮击金门做了大量细致而又十分周密的准备工作。致使从1958年8月23日炮击金门开始,到1979年元旦停止炮击。这场国共两党用“炮火”为话语的交流交往,充分展示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和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国共两党,特别是我党捍卫一个中国立场的嚆矢之作。创造性开辟了中外战争史上罕见的戏剧性的作战方针,用炮火与蒋联系。这不是一次纯军事行动,而是集政治、经济、外交、心理等于一体的错综复杂的斗争。这深谋远虑的斗争艺术,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在中外斗争史上绝无仅有。

炮击金门,在中国现代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页,在维护国家统一的进程中占有重要的一頁,这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

第八部分

十七

在海峡两岸早日实现统一的历史进程中,有许多重要的历史节点,不能不需要重新加强记忆的。

1961年,刺杀蒋介石事件。组织刺杀蒋介石的最阴险人物叫廖文毅,此人1910年出生,毕业于南京金陵大学工学院,后获美国俄亥俄大学慱士学位,是最早鼓吹台独的阴谋人物。1947年主持成立“自治法研究会”,1955年在日本东京组织成立“台湾共和国临时议会”,次年又组织成立“台湾共和国临时政府”,1960年在日本组织“台湾独立统一战线”。廖文毅从开始搞台独时,是先以拉蒋搞台独,蒋介石不吃他那一套。

这里我们不能不说,蒋介石这个人,无论有多么坏,但在国家一统的大事大非面前绝不糊涂,是很仇视搞台独的。这之后蒋介石有一段话可以印证。1967年9月7日,蒋介石与日本首相谈话时说“美国不愿意卷入蒋介石反攻大陆的漩涡,有了两个中国的想法,借此苟安于一时,殊不知两个中国的想法,是我绝对反对的。”正因为蒋介石他不搞分裂,也不搞台独,也不能成为台独分子廖文毅等人的后台和同伙。遂,廖动杀机,以刺客郑松焘等人为主要杀手,欲以借蒋在演讲时实施刺杀蒋。这次组织的刺杀行动是非常周密的,蒋介石也没有什么防备,刺杀的成功率是极高,但这一险恶的刺杀行动为我情报部门获悉,我情报部门立即告知了台湾,这才让蒋躲过一劫。此后,也在蒋的重力压制下,1965年3月6日,廖文毅在日夲宣布解散了“台湾独立统一战线”等一些组织,台独组织也一时被铲除。

尼克松访华。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相互隔绝的两国关系破冰。2月28日,中美上海联合公报发表。联合公报美方承认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就在美方访华后不久,紧接着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其后,有越来越多的国家访华。隨着中国的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和越来越多的国家踏上中国大陆,这不能不说无形中刺激了蒋介石。更让他很难置信的是,这年的10月,毛泽东主席亲自安排我工作人员,前去美国纽约看望“国民党政府外交部常驻美国大使”顾维钧,并邀请顾来大陆看看。这些也不能不说,促使蒋介石为之动容,1975年春节,蒋介石经过秘密通道,向中共发出邀请毛泽东主席访台。

西沙群岛自卫反击战。1974年1月19日至1月20日,在中国西沙群岛西部永乐群岛核心区永乐环礁海域,中国和南越发生小规模海战。战事的起因是:1973年9月,在南越自1956年起强行占领中国西沙珊瑚島后,又强行将中国南沙群岛的一些島屿纳入越南版图。1974年1月,更加肆无忌惮地强行占领中国的甘泉島和金银岛,打死打伤中国鱼民多人。为阻止来自南越对中国的扩强主义侵略,1974年1月19日打响西沙群岛自卫反击战。

西沙群岛自卫反击战,虽然规模很小,但却影响很大。在此非常值得一提的是,蒋介石主动让道台湾海峡,间接支援我人民海军参战。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西沙群岛自卫反击战打响后,当时南海我方舰队兵力不足,需要从东海调运兵力补充南海。要从东海调运兵力,就需经过台湾海峡,而台湾海峡又有许多地方为国民党重兵把守。根据毛泽东主席“直接通过台湾海峡”的指示,1974年1月22日,人民海军军东海舰队的“昆明”、“成都”和“衡阳”三艘战舰从福建起航,途径国民党军控制的东引、马祖、白犬列島等岛屿以及大金门外侧时,均没有受到国民党军队拦截和干扰。蒋介石对西沙海战十分关注,曾对属下说“你不知道西沙吃紧吗?”责命国民党军队的有关方面,确保东海舰队安全通过,并准备补给运送物资给东海舰队。也正由于有了蒋介石的积极帮助,我东海舰队顺利通过台湾海峡,及时抵达南海,致使严重的打击了越南当局的扩张主义,维护了国家主权。

十八

海峡两岸早日实现统一的宏伟意愿,正当大踏步向前迈进时,让人意想不到的许多事发生了。

1973年7月,海峡两岸的重要联系人章士钊老先生病逝香港。

1972年,重要联系人曹聚仁病逝。

1975年4月5日,89岁的国民党重要决策人蒋介石病逝。蒋介石病逝,带着晚年一生难以弥补的遗憾留下遗愿:“棺材不落士,要等到将来有一天葬到大陆。”其临终所言,表明心志,惟愿国家统一也。

一列系关键人物的不幸离开,无情地使海峽两岸己经架起来的合谈统一的桥梁受损。在加之美、日的严重干扰和蒋介石在两岸合谈统一的问题上,较长时间的犹豫不决,错失了良机,致使国共两党的第三次合作被迫搁浅了。

蒋介石的去逝,是海峡两岸合谈统一的一大损失。毛泽东主席曾评价蒋介石说:“蒋先生是很有民族大义的”。毛泽东主席在得知蒋介石病逝的消息后,那天,主席只吃了一点点东西,一整天面部表情凝重,沉默壮严的为蒋介石行了一整天的祭奠之礼。

1976年1月8日,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人民的好总理周恩来与世长辞。

1976年9月9日,秋风悲楚,一颗伟大的心脏停止了跳动,一颗巨星陨落中华大地,一代伟人毛泽东主席与世长辞。

国共两党的第三次握手,从1956年到1976年历时二十个春秋,播洒了中共两党的共同努力,更体现了我党立志国家统一的坚定意志。同时,为国家早日实现统一,开启了新的历史征程。

好了,这篇文章的内容营销圈就和大家分享到这里,如果大家对网络推广引流和网络创业项目感兴趣,可以添加微信:Sum8338 备注:营销圈引流学习,我拉你进直播课程学习群,每周135晚上都是有实战的推广引流技术和网络创业项目课程分享,当然是免费学!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互联网用户自发投稿,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反馈邮箱yingxiaoo@foxmail.com,我们将在7个工作日内进行处理,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地址:https://www.yingxiaoo.com/990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