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件开发流程有哪些,开发流程中的核心方法论解析?

营销圈公众号引导关注

其实很多公司都对开发流程感兴趣。甚至很多公司花重金找咨询公司咨询华为的研发流程。但是如果没有以下几个关键点,很难去复制华为在IPD流程上推广的成功:

1、从上到下变革的决心。新城容易建设,旧城改造难度大。

2、有足够多的角色承载在整个流程中。小公司没有那么多人力,和角色分配,很难实现IPD流程执行。

3、有IT系统去承载一些关键内容。如果没有电子流,很多流程完全依赖人的自觉,或者依赖人的管理有时是很难执行的。

4、掌握流程的精髓,核心方法论,不要生搬硬套,不然画虎不成反类犬。

所以硬十团队根据自身经历,包括在大公司打工的经历,以及自己创业的经历,总结了一些小公司不具备华为那样执行IPD那么庞大系统的条件下,如何掌握核心方法论。

个人理解为四个方面:

1、先僵化、再优化、再固化。

华为自身没有生搬硬套IPD流程,所以成功了。

最先将IPD付诸实践的是IBM公司,1992年IBM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遭遇到了严重的财政困难,公司销售收入停止增长,利润急剧下降。经过分析,IBM发现他们在研发费用、研发损失费用和产品上市时间等几个方面远远落后于业界最佳。为了重新获得市场竞争优势,IBM提出了将产品上市时间压缩一半,在不影响产品开发结果的情况下,将研发费用减少一半的目标。为了达到这个目标,IBM公司率先应用了集成产品开发(IPD)的方法,在综合了许多业界最佳实践要素的框架指导下,从流程重整和产品重整两个方面来达到缩短产品上市时间、提高产品利润、有效地进行产品开发、为顾客和股东提供更大价值的目标。

IPD在IBM这个巨人身上的商业实验让任正非怦然心动,一年后,华为用“照葫芦画瓢”的强硬方式推行IPD,“先僵化,再固化、再优化。”任正非说。  “从一个技术人员的角度来看,IPD让我们从技术驱动型转向了市场驱动型,它改变了我们的做事方法。”每个TDT的人员来自不同的部门,从市场到财务,从研发到服务支持,目标导向只有一条满足市场需求并快速取得赢利。

那么这个僵化过程,就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需要长时间训练出来的整个团队的执行力和战斗力;如果没有长时间的沟通和并肩作战,和任正非等一批高层的个人魅力。只是强行灌输,那么员工会用脚选择是否僵化你这套流程。

僵化的目的是自我认知,如同《亮剑》里面的情节:李云龙要向暂七师的手下败将学习,他再不情愿,还是被刘伯承“僵化”下来了。当“僵化​”不成功的时候,也是刘伯承对李云龙做了教育,让他认识到自己;

优化:自我修正的过程,因为任何企业都有自己的基因,必须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没有什么流程是可以生搬硬套的,或者直接拿过来就直接适用的。

固化:夯实已有成功,很多很多的动作,才能形成一种习惯,很多很多习惯才能形成一种传统,很多很多传统才能形成一种文化;所以任何的动作,都必须在反复的训练熏陶下,形成文化之后,才能夯实之前的成果。否则必然前功尽弃。初创企业如果人员不稳定,每天进进出出如同公共汽车一样,就毫无文化可言了,自然也很容易只是一盘散沙,什么好想法都不可能固化的。

华为自1999年启动IPD变革,但是到2005年才逐步走向成熟,并且在很多方面做出了创新,和变革:

1.华为将IPD与MM、OR对接,实现了IPD端到端流程的衔接。解决了IBM-IPD“规划—>开发”需求驱动不够、客户需求响应不够问题;将客户需求信息直通到产品开发人员手中,实现需求驱动产品开发。此优化改进,让华为10万人规模开发团队与中小企业开发团队一样轻盈,快速、低成本地满足客户需求;这是华为从西方管理理论过渡到中国化的最大创举,让华为这只大象跳起街舞。

2.华为针对软件研发业务工作量大且相对独立特点,针对IPD流程进行软件开发适配,推出集成IPD-CMMI流程。2007~2010年,华为继续在各产品线试点敏捷开发方法基础上;华为吸收敏捷方法在软件开发中优点,考虑电信嵌入式系统庞大而又复杂的差异;形成适合华为的IPD+敏捷开发流程,将软件从重型过程管理转向轻量过程管理。

3.华为针对电信市场整体解决方案特点,创造性全新地提出《IPD解决方案流程》,提出解决方案IPD开发模型;为客户提供产品、服务、全球培训、客户支持解决方案。解决来自多产品线或者多合作方、针对关键细分市场业务和服务进行全新开发过程控制。IBM-IPD流程体系解决是如何开发一个盈利的产品,而“IPD解决方案流程”提出让华为从卖产品的公司迈向卖解决方案与服务的公司。推动华为进入一个更大市场范围,让华为销售稳步迈向2000亿以上台阶。

4.华为开始降低IPD的厚重性要求,IPD流程运作与PM项目管理更高效、实用与灵活。针对客户开发、小产品开发推出IPD小项目流程。规避因过分关注研发领域而忽略其他功能领域管理;如DFx要求引入、QMS质量管理引入、建立分层分级IPD流程评审体系……。

15年来,华为并没有一直僵化地使用IBM-IPD,而是在掌握IPD精髓之后,开始优化IPD流程、让流程运行得更具现实且有效率,成为华为不断发展的助推器。前三项改进是华为对IPD理论实践的创举与发展。

除华为外,中国最早引入IPD项目咨询的企业是在2002年,之后在国内有很多企业引入IPD。大部分企业IPD流程仍停留在如何“低成本、高效、高质量地开发产品”,产品开发流程上并无变化:导致以下问题:

没有建立需求驱动产品开发过程,没有建立需求端到端流程;将会出现以下两种情况:一是IPD流程成为研发搪塞市场需求的工具,IPD流程成为研发推诿责任的工具;二是在市场冲击下,由于IPD建设不合理,僵化无法面对市场;企业无奈地启用以前流程,以前怎么走还是怎么走,IPD成为历史。

企业建立的IPD流程厚重,流程效率极低,IPD流程与公司运营流程脱节。加上市场在变,业务在变,IPD流程一直僵化在1.0版本;没有优化,认为好东西就不用变化。IPD流程实施后并没有带来显著的竞争力提升,IPD流程成为痛心之点。

高科技企业软件开发工作量占绝大多数,而多数企业仍以IPD流程模型支撑软件开发,软件开发效率与效果均不理想,软件质量差。企业没有想到可以使用“IPD+CMM”或“IPD+敏捷开发流程”;解决软件管理问题。

所以,任正非的不败之谜:在于“变化”,在于不断地“自我反省与自我修正”。

2、统筹方法。

流程化的东西,都是长期积累下来的。例如在一个器件选型的时候,我们需要考虑它的可靠性、可生产性、可供应性……等等因素,那么这些因素的考虑,是把之前产品积累的内容,在器件选型的阶段,就融入过来,而这些融入的因素不是简单一些思考维度,而是长时间的案例和经验、人员的积累。

小公司在没有经验积累的时候,精益创业,快速迭代变得尤为重要。那么小公司积累,一个版本的总结和积累其实非常重要。否则,每个版本都没有进步的话,就不断地原地踏步,做多少个版本,还是一样BUG一堆。

“关键路径”之所以关键就是这些事务或工作中耦合关系多、执行难度大、延期风险高,对项目达成目标影响较大的,因为关键,值得项目经理集中精力管理。在拟定计划的过程中,寻找关键路径,并合理的安排和统筹,并固化下来形成“流程”,这就是统筹方法。

硬件开发流程有哪些,开发流程中的核心方法论解析?

3、阶段性评审。

IPD流程设置了很多技术评审点,也许小公司可能不需要这多评审点,但是每个环节都应该有个检查点,而不是等东西出来了,做个四不像,最后傻眼了。

但是如果主管水平不够,或者不懂技术,那就麻烦了,因为没法细致到每个细节去把握。每个开发人员都可以造成一种虚假繁荣的景象。

例如华为的很多考核的KPI,DI、度量表、单板返还率、直通率,其实都是可以通过人为操作,造成一种虚假繁荣的景象。所以经常不深入细节的主管很容易被蒙蔽。

两种评审机制:DCP、TR

DCP业务决策评审点:业务决策评审是集成产品开发管理团队(IPMT)管理产品投资的重要手段,在决策评审中,IPMT始终站在投资商的角度来进行评审。

(1)Charter:立项评审

(2)CDCP(concept DCP):概念决策评审

(3)PDCP(Plan DCP):计划决策评审

(4)ADCP(Availability DCP):可获得性决策评审

(5)EDCP(EOL DCP):生命周期终止决策评审

硬件开发流程有哪些,开发流程中的核心方法论解析?

TR:通过技术评审,帮助产品开发团队尽早发现产品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和风险,及时采取相应的解决方案和行动计划,保证产品开发质量,减少浪费。

TR1:产品需求和概念评审

TR2:需求分解和规格评审

TR3:总体方案评审

TR4:模块/系统评审

TR4A: 集成测试评审

TR5:样机评审

TR6:小批量评审

硬件的关键评审点是需要的。所以我们不用照搬IPD流程的评审点。个人认为IPD流程的一些评审点没有涵盖硬件开发的所有关键点。

很多硬件公司其实都可以借鉴硬十的开发流程框架。

硬件开发流程有哪些,开发流程中的核心方法论解析?

抓三个硬件关键评审点:需求、投板、生产导入。

4、严格把握每个环节进入下一个环节的条件。
​这点我特别感触,如果华为的某些指标达不成公司设定指标,那么是不允许进入下个环节的。例如华为的直通率要求在90%以上(大约这个数据,可能还要高),如果达不成这个指标,产品是不让发货的。需要反复的验证和优化设计、工艺等,直到小批量试制达成指标了,才允许过点,进入下一个环节。但是一些小公司,并不在乎这个指标。但是一旦产品海量发货了,就是给自己找麻烦。曾经在一个小公司待过,那个公司直通率还不到5​0%时,就开始发货。整个硬件团队深陷泥潭,​中标如中箭。

【总结】

​这是我个人理解的华为研发管理的十个模块,大致上分为“法制”、“人治”两个维度。个人建议,在学习华为方面,先把“人治”做到,否则也只是邯郸学步,最后弄巧成拙。

​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随着迈克尔.哈默连接推出《企业再造》、《超越再造》,管理界掀起了一股流程再造的风潮,流程管理也逐渐被大家熟知;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华为引入IBM,开始了漫长的产品管理体系的变革,随着华为在商业上取得巨大的成功,华为的管理体系也逐渐被业界熟悉,IPD(集成产品开发)体系更是被科技制造业争相学习的典范,如今更是辐射到很多其他的行业,甚至金融、互联网都在学。然而,学得好的企业凤毛麟角,学得不怎么好的企业多如牛毛,于是渐渐又出现了另外一些声音,“搞IPD就是建流程”,“流程无用”,“华为是军事化管理,所以才能执行流程”……在我看来,流程是一种基础管理手段,没有必要神话,业务没搞清楚,流程做得再好也没有用,也没有必要贬低,因为我们也确实看到了在很多的企业中流程管理发挥的作用。所以我们单独写了流程这一章,就是希望能能够把流程真实的还原,希望大家能够体会流程管理的本质。

​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随着迈克尔.哈默连接推出《企业再造》、《超越再造》,管理界掀起了一股流程再造的风潮,流程管理也逐渐被大家熟知;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华为引入IBM,开始了漫长的产品管理体系的变革,随着华为在商业上取得巨大的成功,华为的管理体系也逐渐被业界熟悉,IPD(集成产品开发)体系更是被科技制造业争相学习的典范,如今更是辐射到很多其他的行业,甚至金融、互联网都在学。然而,学得好的企业凤毛麟角,学得不怎么好的企业多如牛毛,于是渐渐又出现了另外一些声音,“搞IPD就是建流程”,“流程无用”,“华为是军事化管理,所以才能执行流程”……在我看来,流程是一种基础管理手段,没有必要神话,业务没搞清楚,流程做得再好也没有用,也没有必要贬低,因为我们也确实看到了在很多的企业中流程管理发挥的作用。所以我们单独写了流程这一章,就是希望能能够把流程真实的还原,希望大家能够体会流程管理的本质。

​如果你所在的企业是创业公司,还在从0到1苦苦挣扎的过程中,这章内容可以先忽略;如果你所在的企业已经解决了生存问题,处于快速扩张阶段;如果你所在的企业已经达到一定规模,但效率已经出现了瓶颈;如果你所在的企业,内卷特别严重,和周边部门的配合特别不顺;你都可以好好的阅读这个章节,做一些领悟。

好了,这篇文章的内容营销圈就和大家分享到这里,如果大家对网络推广引流和网络创业项目感兴趣,可以添加微信:Sum8338 备注:营销圈引流学习,我拉你进直播课程学习群,每周135晚上都是有实战的推广引流技术和网络创业项目课程分享,当然是免费学!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互联网用户自发投稿,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反馈邮箱yingxiaoo@foxmail.com,我们将在7个工作日内进行处理,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地址:https://www.yingxiaoo.com/849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