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数据体系,建设及架构分享?

营销圈公众号引导关注

0.

为什么要写这个系列

我是一个半路出家负责投放的人,在今年 5 月之前,我在目前的公司 (K12行业) 更多的还是用增长工具+运营操盘做增长。

今年 5 月接手了投放团队,从最开始的管中窥豹到了解全貌,再到现在把产品化思路融入投放中,积累了不少经验也踩了不少坑。可能是我半路出家不太自信的缘故,我以为这样的经验粗浅且微不足道,一直也没有述之以文字。

直到上月参加一个教育同行分享会,我用几分钟简单聊了一下做「精细化投放」的大致思路,没想到会后很多人都来找我讨论数据监控、投放策略相关话题。我才意识到,即使像 K12 这么重投放的行业,也仍然有很多公司还没有习得「工业化投放」的技巧。

故此,我写了这个投放系列文章,谈谈自己这半年来在投放上的心得以及踩过的坑(毕竟也是踩过坑的…Orz)。算是对自己近半年的复盘,也希望能对大家有些帮助。

1. 投放的江湖 (上) 数据篇:如何自上而下,建立一套更挣钱的 “数据体系”?

2. 投放的江湖 (下) 素材篇:什么样的广告语,才能让人过目不忘?

此为上篇。

1.

你真的是一个

“脑子清晰” 的投手吗?

先讲两个小故事。

我刚接手投放团队的时候,我问当时负责信息流的一个男生 (小A):

面试的时候,我也经常会问面试者:

  • 你会监测哪些数据指标?为什么它很重要?
  • xx 指标跌了你如何定位原因?
  • 有没有什么办法能够前置定义线索质量?
  • 如何判断是否真的是媒体流量变差?

在招投放的小伙伴时,我会先考核「数据能力」,否则经验再多,在我看来也不具备定位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些场景如果你也无比熟悉的,那么请接着往下看。

下面进入正题,如何自上而下,建立一套更挣钱的 “数据体系”?

2.

从顶层看,投手 KPI

要对齐「增长核心指标」

先来看一个 “有电销环节” 的典型例子:

什么是数据体系,建设及架构分享?

看完这两个表,请先停在这里,思考 1 分钟,这个考核是否合理?

如果你不合理,那么应该怎么更改两个团队的考核指标?

最大的问题恐怕是:

投放考核「当月新客GMV」,销售考核「总GMV」,中间是没有「考核连接点」的。

极端举个极端的例子,销售对于本月投放的电话一个都不打,狂在老用户身上,以加价购等形式 “二次收割”,这样投放是不是妥妥的完不成 KPI 且自己完全无能为力?

所以,相关团队的考核,一定要有「连接点」,才能高效运转。

那么,如何设定「连接点」呢?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恐怕需要先弄清楚:目前这家公司,以什么核心指标评估增长?这个指标的业务内涵是什么?

  • 如果核心看「总新客GMV」,即意味着,当下急速增长、扩大市场占有率是目前公司最重要的事
  • 如果核心看「拉新ROI」,即意味着,相比于市场占有率,公司对于健康的 “财务模型” 和获客成本会更加在意

当然,也有一些公司会看一些 “其他指标”。

比如我印象很深的一次是去年和老黄的聊天,他联合创办的三节课信奉 “慢慢来,比较快”,所以他更看重口碑。他们增长的核心指标是「老带新率」,即一个老学员能带来多少新学员。

当时我还蛮诧异的,但细想想,如果把这个指标作为最核心的增长指标,那增长的路径和手段,都会完全不一样。

增长是一个从未来往现在看的过程,你得想清楚 “未来” 长什么样子,然后反推现在的核心指标是什么。

决策逻辑可以是基于财务模型 (如何活的更久),也可以是基于公司的愿景 (我希望它长成什么样子),也可以是基于当下的竞争格局 (如何才能赢过对手)。

OK,说回到刚才「连接点」的问题。

假设我们已经确定了,这个季度的核心增长目标是:总新客GMV(比如为即将到来的融资准备,K12 公司好像不是在融资就是在找融资的路上…= =|)

即路径就是,销售只要狂打电话出单即可,不需要在意该用户是否是当月来的,甚至不需要在意该用户是不是新用户。

比如,电销团队可以花更多时间在那些「历史上有过接触但当时犹豫不决的用户」(如果真能奏效的话) ;

也可以通过调整促销策略,把客单价从 9k 提高到 1w;

甚至可以说服那些已付费用户,再 “加购” 另一款很超值的套餐;

等等等等……

这时,团队的考核目标应该怎么制定呢?

什么是数据体系,建设及架构分享?

这是一个很巧妙的做法。

前期,销售和市场团队,经过数据预测,把当月销售额拆成新老用户占比,然后分层用力。两个团队都需要为这个目的努力,就不会出现扯皮或其中一方很无力的情况了。

不过其实很多公司并没有 “电销” 环节,觉得自己的业务路径相对简单,不会存在这样的问题。

那我们来看一个电商 App 的例子 (这是我上周面试时,得到的一个真实案例) :

什么是数据体系,建设及架构分享?

当时我问他,为什么要这么设置考核指标,他的大意是,分工细化,投放团队只负责「把人带来」,运营团队负责「让人购买」。

乍一听似乎没有什么问题,精细化分工。但这里忽略了一个很大的问题,即「注册用户质量」。

如果双方按上述目标分工,你会发现,投放不需要为 “注册质量” 负责,运营又对 “注册质量” 无能为力。两个团队没有目标的连接点,协作就会产生脱节。

所以,小结一下:

如何自上而下,建立一套更挣钱的 “数据体系” ?

第一点,要从「顶层」考虑:

1. 你得清楚 “未来” 长什么样子,然后反推现在,增长核心指标是什么?

2. 基于这样的 “增长核心指标”,相关团队的目标要有 “连接点”,才能高效运转

3.

你以为的过程指标

真的只是过程指标吗?

回顾一下,我在开头提到的这个对话:

很多投放人员会觉得,如果最终我想要得到的,是在这个页面的用户注册量的话,那么「曝光-点击率」、「点击-注册率」都只是过程指标,监测好这些过程指标,就能拿到最终的结果。

如果只是这个颗粒度的话,就像我的这个对话一样,如果在你投放变量没有大变的情况下,「点击-注册率」这个 “过程指标” 下降了,你要如何优化呢?

  • 是用户 “突然” 对你的卖点不感兴趣了?
  • 还是由于 K12 行业投放过猛,导致用户对 K12 的广告已经 “免疫” 了?
  • 还是某个页面有个注册的 Bug,导致大量用户注册不成功?
  • 还是…..?

所以,投放数据监测环节里,最关键的是,把每一个关键的过程指标,都当做「结果指标」来看待。

什么意思?

把「点击-注册率」看成一个结果指标,然后拆解出,「哪些因素」可能影响这个结果,把这些因素抽象出来,就是「点击-注册率」这个 “结果指标” 更细致的过程指标。

我们来拆解一下。

点击 – 注册

这两个操作,可以拆解成:

点击url – 页面开始加载 – 页面加载完成 – 页面浏览 – 填写手机号 – 接收验证码 – 注册成功

这样是不是恍然大悟,这些中间的过程数据,都需要监控:

  • 点击数的 PV/ UV
  • 点击到达率
  • 页面完全加载时长
  • 未加载完跳出率
  • 跳出率
  • 二跳率(如果页面有二跳的话)
  • 页面的 PV/UV
  • 页面停留时长
  • 注册每一步的漏斗
  • 注册失败的错误埋点

试想一下,如果这些指标都有监控到的话,上面的对话可能会变成这样:

我:“ 你这个月和上个月比,为什么百度搜索的点击-注册率下降了这么多?”

A:“

首先,和上个月比,我投放的素材、定向、出价都没变;

其次,点击数环比变化不大,说明第一层的素材还是能吸引用户点击的;

然后,我看了下过程数据,点击到达率和注册漏斗正常,说明页面加载和注册流程正常,没有技术Bug;

最后,我的核心发现是,本月用户的「页面停留时长」降低了 50%,跳出率也提高了 20%,这个是本月点击-注册率下降的核心原因。”

我:“那你准备怎么办?”

A:“ 页面停留时长变低,用户 “突然变心” 的概率不大。结合本月是开学季,K12 广告投放密集的行业原因,猜想应该是用户疲软,对各家广告的兴趣度都大大降低。

所以我觉得可以这样,我马上调研一下各家本月的投放核心卖点,更新一版有针对性的、差异化的卖点 & 视觉效果,小范围灰度替换试试,看下效果变化。”

怎么样,是不是清晰很多?

所以,小结一下:

如何自上而下,建立一套更挣钱的 “数据体系” ?

第二点,要把关键的「过程数据」都当做「结果数据」来看:

1. 拆解出「哪些因素」可能影响这个结果

2. 把因素抽象成数据指标,然后监控它们。这也能帮助你在遇到问题时,迅速定位原因。

4.

流量的来源层,与转化层

有没有可能做的再精细一点?

这就是我想聊的另一个话题,分层。

如果有电销,分层反而好做。

即以销售为转化核心,倒逼线索分层和渠道去尾。

之前和一位尚德的朋友聊过这个话题,我问他尚德是如何做流量来源与转化的分层的(P.S. 尚德也是销售驱动型的)。他说,很简单,按能力分,好线索给好销售。

这里的好销售并不是业绩最好的,而是「该渠道转化」最好的销售。

比如 a 渠道来源的线索,会以赛马的形式,给到 ABCDE 五组,哪组转化效率高就给分配给哪组。

当然,即使是同一渠道的的线索,定期也会 “重新赛马”,保证鲶鱼效应一样的战斗性。

如此一来,大概率是好线索给到好销售,中等线索给到中等销售,差线索给到差销售;那么,差线索和差销售长线来看,都会被淘汰。

这招除了能倒逼销售团队成长外,也能倒逼投放团队挖掘更高质量的渠道。

如果不是电销,用户在转化层的决策因素过多,难以精准归因。

那就需要从流量来源 (即投放层),更精细化分层。

以我们之前提到的电商 App 为例,增长的核心指标是「新客首单GMV」 的话,不仅仅需要监测不同渠道流量的转化率,比如百度搜索、搜狗搜索。

但更重要的是,单个渠道也需要更精细化的分层。

比如,同样的来自「百度搜索」,需要细分到:

  • 品专
  • 品牌词
  • 行业词
  • 竞品词
  • 长尾词
  • ….

然后对不同的类别要分别监控,后端的转化率。

坦白讲,这是一个很难的过程,因为不像电销,纯线上转化用户的决策因素太多了,很难得出「百度搜竞品词来的用户,需要比搜品牌词来的用户,多发一些券才能促进首次购买」之类简单的分层运营结论。

甚至有时你会发现,确实「百度搜品牌词来的用户」的用户客单价会高于其他词类,但奇怪的是,你对其他用户多发券也无济于事,于是陷入了更大的苦恼之中……

我也很难在本文中给出解决方案,需要非常多的细节和场景分析作为支撑。

不过我想,这种分层的意义,恐怕是在于:

能给所有投放、运营、产品的同学,提供一个窗口,更加深入的体会,不同的用户,在不同渠道接触产品时表达的诉求或提出的疑问是什么?产品/运营的关键触点上,有没有解决他的疑问或激发起他更深的兴趣?

—— 这些问题的答案,将直接指向前一个问题的答案。

写到这里,我突然想起,我在滴滴做产品时俞军老师的一句话:

“ 用户不是人,是需求的集合体。”

这句话不仅值得产品经理深思,也值得每一个与用户打交道的投放、运营同学深思。

面对复杂的场景和微妙的用户心理,如何对其抽象、分类并给予解决方案,恐怕是互联网永恒的话题了吧。

最后,总结一下:

如何自上而下,建立一套更挣钱的 “数据体系” ?

首先,要从「顶层」考虑:

  • 你得清楚 “未来” 长什么样子,然后反推现在,增长核心指标是什么?
  • 基于这样的 “增长核心指标”,相关团队的目标要有 “连接点”,才能高效运转

其次,要把关键的「过程数据」都当做「结果数据」来看:

  • 拆解出「哪些因素」可能影响这个结果
  • 把因素抽象成数据指标,然后监控它们。这也能帮助你在遇到问题时,迅速定位原因。

最后,流量的来源层和转化层,要更精细化分层:

  • 如果是电销转化:以销售为转化核心,倒逼线索分层和渠道去尾
  • 如果是线上转化:从投放端就精细化标识流量,然后拆分场景深入分析

好了,这篇文章的内容营销圈就和大家分享到这里,如果大家对网络推广引流和网络创业项目感兴趣,可以添加微信:Sum8338 备注:营销圈引流学习,我拉你进直播课程学习群,每周135晚上都是有实战的推广引流技术和网络创业项目课程分享,当然是免费学!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互联网用户自发投稿,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反馈邮箱yingxiaoo@foxmail.com,我们将在7个工作日内进行处理,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地址:https://www.yingxiaoo.com/793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