谥的意思,隋炀帝是杨广的谥号吗?

营销圈公众号引导关注

《左传》记载:冬十月,以宫甲围成王。王请食熊蹯而死。弗听。丁未,王缢。谥之曰:“灵”,不瞑;曰:“成”,乃瞑。

谥号本身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但是《左传》中记载了这么一件令人发笑的事情,春秋时期,商臣听到风声,他的父亲楚成王可能想立王子职为太子,而要废掉自己。但是其实当时传闻并没有得到证实,商臣就赶紧把这消息告诉了他的师傅潘崇,最后还和他的师傅潘崇一起铤而走险发动了政变,逼迫楚成王自杀。

后来商臣和潘崇在尸体旁边商量给他父亲取什么谥号呢?

商臣对他父亲废除太子之位耿耿于怀,就想取 “灵”这个字,“灵”作为谥号不是好意思,带有荒唐胡闹、胡作非为等贬义在内。谁知道当时楚成王竟然还没有断气,听到“灵”这个谥号,不愿意就这样死掉,睁开了眼睛。潘崇最后还是看在这父子缘分上改用了“成”。

“成”有安民的意思。楚成王这才满意地闭上了眼睛。

谥的意思,隋炀帝是杨广的谥号吗?

一、谥号的来源

关于谥号的来源,据史书记载,谥号为周公所定。

帝王将相的谥号在西周时已经出现,传统说法谥号出现在西周早期,大概可以从《逸周书·谥法解》中周公制谥推测出来。不过近代以来,也有学者根据金文考释认为其实谥号出现在西周中期的恭王、懿王阶段。那么如果根据对西周青铜器铭文的考证,谥法也就是中国的谥号制度其实形成于西周的第六代周王期间,也就是周恭王时期。

谥的意思,隋炀帝是杨广的谥号吗?

二、谥者,行之迹也,号者,功之表也

在《逸周书·谥法解》中道:“谥者,行之迹也,号者,功之表也”,这是什么意思呢?谥号,分为“谥”和“号”,“谥”,指的是行为举止,即评定这个人要看他这一生所做的行为举止。“号”,即要看他一生的功绩。

谥号分为上谥、下谥和平谥三种。

上谥就是美谥,比如汉文帝的文、汉武帝的武、汉景帝的景,庄、宣、襄、明、康。下谥是恶谥,比如周厉王的厉,晋灵公的灵,隋炀帝的炀。平谥大多是表示同情的文字,比如楚怀王的怀,悼、哀、闵、思、殇。这些谥号美与恶,其实牵扯到了被赐予谥号者生前所做的功过成败,谥号可以说是评定这个人生前所作所为的结论性概括了。

中国古人十分在乎自己在后世的评价,特别是我国古代的皇帝,无论年龄大小,也不管他们是昏弱无能还是英明雄伟的,他们最在乎的就是皇权以及自己在后世眼里的评价了,而在所有的评价之中,他们十分在意自己的谥号。

“激扬清浊,治道明范”,帝王驾崩以后,他的继任者要实事求是,根据功和过,对其一生进行总结,才能盖棺定论。

谥的意思,隋炀帝是杨广的谥号吗?

三、为何杨广会被评为“炀”这个谥号?

某些皇帝会有多个谥号,不过这待遇不是谁都可以受得住的,一般只有亡国之君才值得拥有。这里就要提到杨广,杨广有三个谥号,隋明帝、闵皇帝和隋炀帝,这三个谥号也截然不同。

第一个谥号是自己人给的,独见先识曰明,毫无疑问,颇有点粉饰的味道。毕竟众所周知,杨广称不上一位明君。

除去他所做的那些功绩不讲,光靠他执政后期的暴虐就可以直接怀疑这个“明”的立脚点了。第二个是窦建德给的,“闵”在谥号里的意思是“慈仁不寿”,这个谥号中同情之意大于恭维。第三个谥号“炀”:好内远礼曰炀;去礼远众曰炀;好内怠政曰炀;肆行劳神曰炀;去礼远正曰炀;逆天虐民曰炀。我们现在熟知的“隋炀帝”,是杨广的表兄弟唐高祖李渊给他的谥号。

且不论别的,单从谥号中看,后人一定会觉得,这个皇帝一定是坏的透了。

追溯历史,大业十四年(公元618年)三月,江都宫变,杨广被叛军所杀。

随后,隋朝洛阳政府,当时的执政者是杨广的孙子皇泰主杨侗,他给自己的爷爷杨广奉上谥号“明帝”,正面褒奖,名垂千古。而掩杀隋朝的新建唐政府追谥他为“炀帝”,如今“隋炀帝”名声遗臭万年。那为何两个谥号差异如此之大?为何李渊给杨广“炀”这个谥号?让杨广成了昏庸无道、暴虐残忍帝王的代名词。

谥的意思,隋炀帝是杨广的谥号吗?

1. 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

“隋炀帝”这个谥号,是唐朝执政者所起。

成王败寇,毕竟,历史的真相掌握在胜利者的手中。李渊和杨广是表兄弟,但是公元617年,本作为太原留守的他,却在太原起兵加入推翻隋王朝的起义里,甚至最后还造反成功了。

李渊造反称帝其实说起来也并不光明,为了洗白自己当然需要将杨广的错误放大,才可以给新朝披上遮羞布。因此杨广也从一个可圈可点的君王,成为了千古暴君。

所以不由得让人想起了鲁迅先生的话,历史是胜利者写的,前朝的落败会给胜利王朝带来更多可以借题发挥的机会。关于杨坚逝世,查询《资治通鉴》,上面并没有提到杨广弑父,只是记述了杨坚病的十分厉害,可是唐太宗却说杨广弑父杀兄,并且记录在历史上,之后杨广弑父的说法流传至今。

然而,至于真相到底是什么,发生了什么我们无法知道。其实就如同现代社会,本来可能不存在的事情,有了某个权威,某个专家一说,假的就有可能变成真的,使人百口莫辩。有些媒体为了赚取销量,眼球。乱取标题,断章取义。

2. 杨广所为与儒家的道德学说相悖

儒家的道德学说,是以德性论为核心的理论体系,道德学说包含一系列的德性范畴,儒家德性的主要内容包括仁、义、礼三个方面。

我们的中国历史,俨然就是一部“成王败寇”的循环史,赢者通吃。所谓成者,有业成与德成。然而在儒家笔下,有业无德算不得成功,有德无业反而可以被原谅。于是,德成为首要标准。然而恰恰是这个德,是没有标准的。

首先,我们很难区分一个人他究竟是好人还是坏人,因为其实这个好人和坏人是没有统一标准的。好人和坏人的评定出发点有很多,另外,还得结合他们的时代背景,并非简单的评价就能断定。

杨广从“德”的角度出发,无疑是称不上有“德”之人的。首先,在隋文帝病危,而杨广调动护卫控制宫禁,不久后仁寿宫传出隋文帝驾崩的噩耗这件著名的“仁寿宫变”上面就被人诟病许久。

谥的意思,隋炀帝是杨广的谥号吗?

3. 他的好大喜功毁了整个国家

一开始,杨广确实有着出色的政绩,在还没登基前,他就随着队伍出征,灭掉陈国;南方有变的时候,也是他,花了十年,治理江南。

但是当他开启属于自己的时代时,却从一个明君变成一位暴君,最后甚至变成了一位昏君、亡国之君。一开始,杨广的治理其实是让百姓挺满意的,不但免收钱粮税收、让利于民,还开创科举制,隋朝在他执政开始的五年内其实算是国泰民安、百姓安居乐业。

然而,这个时候,帝王的野心膨胀了,杨广决定发兵辽东,攻打高丽。当时高丽其实山高水远,可以直说,在这件事情上面,杨广的做法就是劳民伤财,做无用功,甚至,为了攻打高丽,征用的民工、动员的民力已经算是在动摇国本了。最可笑的是,最后杨广吃了败仗,几乎全军覆没。这场出征高丽的戏剧,却并没有因此落幕,皇帝的面子过不去,他前前后后一共做了三次,最终以惨淡收尾。

连年的征战,再加上修建洛阳、大运河的开凿,原本国泰民安的隋朝,逐渐钱粮无几。原本可以走向巅峰的隋朝,被他的执政者,亲手推向了灭亡的深渊中。

谥的意思,隋炀帝是杨广的谥号吗?

杨广的确是在想方设法做好事,但是他过于好大喜功、急功近利,最终榨干老本,将殷实的家底毁光。

总结

毋庸置疑,中国的谥号是对当时古人具有一定参考意义的评价。然而,我们在评价一个历史人物的时候,其实无所谓好与恶,我们更应该看的是这个任务他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的所作所为对他来说是成功还是失败。

我们无法亲自见识到那个时代的风云,因此我们不能片面的凭借前人的过与错来评论他的一生。我们要记得的是,史学研究从来都不是把一家之言奉为真理,而是一个把种种碎片拼合成历史图景的过程。

好了,这篇文章的内容营销圈就和大家分享到这里,如果大家网络引流和网络创业感兴趣,可以添加微信:Sum8338 备注:营销圈学习,我拉你进直播课程学习群,每周135晚上都是有实战干货的引流技术和创业项目课程免费分享!

好了,这篇文章的内容营销圈就和大家分享到这里,如果大家对网络推广引流和网络创业项目感兴趣,可以添加微信:Sum8338 备注:营销圈引流学习,我拉你进直播课程学习群,每周135晚上都是有实战的推广引流技术和网络创业项目课程分享,当然是免费学!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互联网用户自发投稿,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反馈邮箱yingxiaoo@foxmail.com,我们将在7个工作日内进行处理,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地址:https://www.yingxiaoo.com/618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