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清明节的诗,苏轼清明诗句?

营销圈公众号引导关注

导语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苏轼清明节的诗,苏轼清明诗句?

文史e家(ID:wenshiyijia2016)原创,转载务必获取授权。

苏轼清明节的诗,苏轼清明诗句?

苏轼画像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历史上有无数文人墨客为之留下了吟咏佳作,这其中也有宋代大文豪苏轼的身影。苏轼是北宋诗文大家,诗词文章经世不朽,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清明前后,谪居黄州的苏轼接连写了四首清明诗,记录了自己的困惑与希冀,也为后人留下了一段文坛佳话。

谪居黄州的日子

熙宁二年(1069年),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相,正式实行变法。苏轼与王安石政见不同,曾多次上书批评新法,王安石对此十分恼火,数度请神宗罢黜苏轼。后来苏轼自请出京,辗转在杭州、密州(今山东诸城)和徐州任职,元丰二年(1079年)春,苏轼调任湖州知州,不料到任仅三个月的时间,一场震惊朝野的大祸便降临到他的身上。

此时,王安石因新法推行不顺而被罢相,吕惠卿等人代替王安石成了变法的核心人物,此时党派间的倾轧报复日益加剧,打击最后落在了一向反对变法又文名显赫的苏轼头上。元丰二年六月二十七日,监察御史何正臣上疏弹劾苏轼在湖州谢上表中愚弄朝廷,妄自尊大,接下来苏轼政敌又纷纷上疏,对其诗文随意曲解,诬其怨恨皇帝、诽谤朝政。八月十八日,苏轼被关进御史台监狱勘问,因御史台内遍植柏树,树上常有乌鸦栖息筑巢,称作乌台,所以此案又被称为“乌台诗案”。

苏轼清明节的诗,苏轼清明诗句?

苏轼囚禁在狱中,每日由长子苏迈供奉饭菜,父子二人约定每日只送菜与肉,若有不测则送鱼。后来因钱粮用尽,苏迈外出借钱,委托亲戚代为送饭,亲戚不知道父子间的约定,碰巧送了腌鱼。苏轼见状大惊,以为此身难保,便写了两首绝命诗托狱卒转交给自己的弟弟苏辙,狱卒随即将诗呈给神宗。神宗一向赏识苏轼的才学,看到两首绝命诗后,从中感到苏轼至死忠君、毫无怨恨的殷切心意。皇太后看后也潸然泪下,对神宗说:

“昔仁宗策贤良归,喜甚,

曰:‘朕今日又为子孙得太平宰相两人!’

盖轼、辙也,而杀之可乎?”

此后不久太后病危,弥留之际对神宗说:

“不须赦天下凶恶,但放了苏轼足矣。”

已有释放苏轼之意的神宗皇帝密遣太监到狱中观察苏轼起居,见其睡觉时鼾声如雷,知道他内心坦然,胸中无事。经过反复考虑,神宗终于下了赦免的旨意:

“苏轼责授检校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

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情,令御史台差人转押前去。”

元丰三年(1080年)初,苏轼与长子苏迈在御史台的押解下抵达黄州。黄州即今天的湖北黄冈,地处湖北东部,大别山南麓,长江北岸,为荆楚之门户。初到黄州的苏轼父子举目无亲,多亏时任黄州知州的陈君式帮忙,他把苏轼父子安置到城外的定惠院中居住,后来苏轼一家老小也来到黄州,小小的院落容不下苏家近20口人,陈君式又安排苏轼一家迁居到比较宽敞的临皋亭。

苏轼清明节的诗,苏轼清明诗句?

△苏轼黄州塑像

从元丰三年(1080年)初到元丰七年(1084年)四月,苏轼在黄州谪居四年零四个月。此时的苏轼,政治上形同囚犯,生活也十分艰难,但苏东坡看透了人生的进退与荣辱,在这偏僻荒凉之地迎来了自己文学创作的巅峰,大气磅礴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就是他在黄州时期的代表性作品。

命运多舛的︽寒食帖

苏轼清明节的诗,苏轼清明诗句?

△苏轼《寒食帖》局部。

清明的前一天是寒食节,民间习俗禁止烟火,只吃冷食。

元丰五年(1082年)寒食节,黄州阴雨连绵,江水高涨,久病的苏轼眼见空空荡荡的锅里只有几片野菜,潮湿的芦苇烧得满屋是烟,真是家徒四壁,报国无门。苏轼百感交集,心酸地拿起毛笔,饱蘸墨汁,一挥而就,记下了这令他终身难忘的窘迫之境,这便是在中国书法史与诗歌史上都极具影响的《寒食帖》。

《寒食帖》全文17行,共129字,一曰: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

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与月秋萧瑟。

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

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

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

二曰: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

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

那知是寒食,但见鸟衔纸。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

也拟哭涂穷,死灰吹不起。”

诗境沉郁顿挫,充溢着凄苦悲凉的感伤之情,富有强烈的感染力,书法更是率性贯通,笔锋含情。

苏轼一向习惯斜执笔,这样写出的字头向上斜,脚向下伸,稍显扁胖,黄庭坚就曾调侃苏轼的字是“石压蛤蟆”。然而在《寒食帖》里,苏轼的笔意有了明显的飞跃,黄庭坚也在题跋中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东坡此诗似李太白,犹恐太白有未到处。

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

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

它日东坡或见此书,应笑我于无佛处称尊也。”

政治上失意的苏轼万万没有料到,他的这幅寒食节急就章,竟被后人推崇为“天下第三大行书”,与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稿》齐名。

《寒食帖》问世之初便备受珍视,后来历朝历代都奉为神品,乾隆皇帝、纳兰性德等人都在上面留下了印记或文字。然而近代之后,《寒食帖》却开始了它流亡国外、坎坷多舛的命运,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寒食帖》险遭焚毁,随即流落民间;1922年,《寒食帖》流入日本收藏家菊池惺堂手中,1923年东京大地震,菊池家遭受火灾,无数珍贵藏品付诸一炬,关键时刻,菊池惺堂只身冲入火海,冒死将《寒食帖》抢救出来,据说《寒食帖》上的过火痕迹就是当时留下的。“二战”末期,东京被盟军炮火炸成一片废墟,当时菊池惺堂已经去世,此帖被他的后人保护起来,幸得无恙。

苏轼清明节的诗,苏轼清明诗句?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外交部长王世杰派人到日本,从菊池家后人的手中买回了《寒食帖》,王世杰在这幅字画上写下了最后一个题记:

“东坡先生此帖,曾罹咸丰八年,英法联军焚毁圆明园之厄。尔后,流入日本,复遇东京空前震火之劫。二次世界战争期间,东京都区,大半为我盟邦空军所毁,此帖依然无恙。战事甫结,予嘱友人踪迹得之,乃购回中土,并记于此。后之人,当必益加珍护也。”

苏轼清明节的诗,苏轼清明诗句?

△让《寒食帖》回归故土的王世杰

《寒食帖》今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清明时节赋新诗

苏轼清明节的诗,苏轼清明诗句?

唐宋时期,寒食节禁火寒食,到清明节再起火赐百官,称为“新火”,杜甫《清明》诗“朝来新火起新烟,湖色春光净客船”说的便是这种习俗。

清明节这天,黄州知州徐君猷将子夜采得的新火遣人送到苏轼家中,徐君猷是个文人,对苏轼也非常敬仰,苏轼遂作《徐使君分新火》表示谢意:

“临皋亭中一危坐,三见清明改新火。

沟中枯木应笑人,钻斫不然谁似我。

黄州使君怜久病,分我五更红一朵。

从来破釜跃江鱼,只有清诗嘲饭颗。

起携蜡炬绕空室,欲事烹煎无一可。

为公分作无尽灯,照破十方昏暗锁。”

从这首清明诗中,我们不难看出苏轼久病且贫的窘境,也看出他与徐君猷之间的深厚感情。

苏轼清明节的诗,苏轼清明诗句?

贬官黄州期间,苏轼的许多亲友都和他渐渐疏远,甚至断了书信,苏轼内心的失望与落寞可以想象。徐君猷的友情,给了苏轼很大的慰藉,他在致友人的信中说:

“始谪黄州,举目无亲。

君猷一见,相待如骨肉,此意岂可忘哉?”

历尽繁华也阅尽苍凉的苏轼,更能懂得雪中送炭的可贵,这年九月初九,徐君猷即将离任赴湘,苏轼约他登高饮酒,以一首《醉蓬莱 重九上君猷》为其饯行。但令人叹惜的是,徐君猷到湖南任上不久便离开了人世,苏轼闻讯专门作诗悼念——当然,这是后话了。

苏轼清明节的诗,苏轼清明诗句?

△书画《定风波》,书:刘传光,画:赵俊山

清明节第二天,苏轼与友人结伴同行,前往黄州东南三十里的沙湖春游,不巧途中突遇大雨,同行的伙伴深感狼狈,苏轼却毫不在乎,依旧执杖高歌前行。过了一会儿,云开日出,雨过天晴,刚才的风雨萧瑟归于平静,苏轼以一首《定风波》写出了自己内心的感悟: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也无风雨也无晴”中的“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春游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人生及政治上的苦难。自然界的风雨变幻既属寻常,人生中的跌宕起伏又何足挂齿?

作者 | 王斯琪

编辑 | 陈晓燕 杨镝霏

苏轼清明节的诗,苏轼清明诗句?

好文推荐:点击文字,立即查阅

喜欢今天的内容吗

请给我一个大大的

苏轼清明节的诗,苏轼清明诗句?

好了,这篇文章的内容营销圈就和大家分享到这里,如果大家网络引流和网络创业感兴趣,可以添加微信:Sum8338 备注:营销圈学习,我拉你进直播课程学习群,每周135晚上都是有实战干货的引流技术和创业项目课程免费分享!

好了,这篇文章的内容营销圈就和大家分享到这里,如果大家对网络推广引流和网络创业项目感兴趣,可以添加微信:Sum8338 备注:营销圈引流学习,我拉你进直播课程学习群,每周135晚上都是有实战的推广引流技术和网络创业项目课程分享,当然是免费学!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互联网用户自发投稿,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反馈邮箱yingxiaoo@foxmail.com,我们将在7个工作日内进行处理,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地址:https://www.yingxiaoo.com/523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