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字部首

营销圈公众号引导关注

首字部首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是中国第一部字典。其收”文”九千三百五十三,”重文”一千一百六十三,合共一万零五百一十六字。

这一万多字,许慎按字形分成五百四十部,”分别部居”、”据形系联”。这也是中国按”部首”将汉字分类之方法的首创。

许慎是古文经学大家,他在《说文》中,对五百四十个”部首”的排列,系统体现了他的”经学”观点,也真实反映了上古至东汉古人的哲学认知和宗教信仰。

首字部首

“五百四十部”,排在第一的,”是”一部”。

首字,就是”一”。

许慎曰:”一,惟初大极,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凡一之属皆从一。”

关于”一”,这里面没讲任何”数目字”方面的话,倒是充满了哲学味道。

稍早于许慎的班固,在《汉书.叙传下》中说:”元元本本,数始于一。”他讲的”数”,也非”数目字”之”数”,而是”规律”,也就是”道”。

《易.说卦》:”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此是也。

许慎”一部”中的第二个字,就是”元”。解曰:”始也。”

《九家易》曰:“元者,气之始也。”刘安组织编写的这部“经”,应该是道家观点。

首字部首

第三个字,是”天”。许慎说:”天,颠也。”即顶端、最高处。

第四个字,是”丕”。解曰:”大也。”空间的广大。

可见,《说文》,不仅是从讲解最简单的汉字开始,最重要的,是许慎从”开辟肇始””造化万物”的哲学高度来解读汉字的。

这种解读,并非只是许慎的”主观臆测”,而大约与这些字造字之初的意图,相当吻合。

此种吻合,反映出的,是中国先民对世界的最早认知。

“一部”,如同在描绘中国先人的”创世观”。

首字部首

排在”部首”第二位置的,很像“二”但不是”二部”,而是”上部”。

首字“上”,许慎解曰:“高也。”

第二个字是“帝”,怎么解释后面再说。

但许慎把”帝”字归入”上部”,致使后来的字书,”帝”字如何归”部”,成为一个难题,《康熙字典》将之归入”巾部”,但又打破规矩放在同笔画字之首。

“上部”里,还有”旁”字,解释是”溥也”,就是”宏大”之义。司马相如封禅文有”旁魄”一词,也即后来的”磅礴”。

这个”上部”,能够感觉许慎是有意安排的,专门为了插入“帝”字,有些”我注六经,六经注我”强以为之味道。

首字部首

第三个“部首”,是“示部”。

“示部”所言,又恰似展现中国先民的”宗教信仰”。

或曰,”外国人有信仰而中国人没有。” 如此”曰”的,不仅国外有,国内也有。

其实,谬矣。

“示部”,以 “示”字开篇。

《说文》对”示”字的解读,和现在相差甚远。

其曰:”示,天垂象见吉凶,所以示人也。从上,三垂,日月星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祈神事也。”

首字部首

这段话信息量很大,至少有四点——

第一,“示”字,是指事加象形——上面是指事的”上”,下面”三垂”为日月星象形。

第二,“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讲到了上古先民的”观象授时”。

第三,“示”之扼要,是”天垂象见吉凶,所以示人也”,古代”星占”由此兴起。

第四,“祈神事也”,这是古人对天地神祇的崇拜和信仰。

许慎这段话,不是胡编瞎说。

一是,《易》之《系辞》和《彖传》详细讲到了以上诸点,篇幅关系,不再赘引。

二是,甲骨文中已经有”示”字,其本义,是”天神””地祇“”先公””先王”的总称,就是说,涵盖了殷人所有祭祀祈祐的神灵对象。

首字部首

考古证明,中国先民,在距今8000年前,已在有目的地观测天象;距今6500年前,已形成天神崇拜的原始宗教;距今3000多年前,已有文字为据的完整祭祀体系。

许慎曰:”凡示之属皆从示。””示”确定、统领了本部的六十三个字。

“示部”有”祭”字,排在”祀”之前。解曰:”祭,祀也,以手持肉”。

小篆”祭”字上面一半,是”以手持肉”的会意。

甲骨文中亦有”祭”字,也是”以手持肉”的会意,但无下面的”示”字底,是殷商五种祭祀系统中之一种祭典的专名。

小篆的”祭”字,加上”示”作为意符。如此变化之后,含义也扩展为表示所有祭祀活动。

《左传.成公十三年》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有执膰,戎有受脤,神之大节也。”

译成白话是——刘康公说:”国家的大事,在于祭祀和战争。祭祀有持祭肉之礼,战争有献祭肉之礼,这是和神灵交往的重大礼节。”

由此,可知先秦祭礼之形式及”祭”字之由来。

首字部首

在各类祭祀中,排在最前面的,是祭上天之神。

“示部”中有”神”字。解曰:”神,天神。引出万物者也。”

《周礼.春官.大司乐》云:”奏黄钟,歌大吕,舞云门,以祀天神”。

清末民初著名学者叶玉森说,小篆中的”神”字,由甲骨文”申”字演化而来。他说,甲骨文的”申”,为闪电象形,引申有”神”义。

殷商之时,对天上之最高神不称”神”而称”帝”或”上帝”。(按,这或许为许慎将帝归入“上部”找个理由)

甲骨文的”帝”,亦为”禘”,是”束柴”之象形,大约是由最初的祭祀是焚烧束柴而来。

卜辞的”帝”或”禘” ,有三种含义——第一,天帝、上帝;第二,对天帝、上帝的祭祀;第三,殷商后期被用作先王庙号,含义是先王为”神”。

首字部首

许慎虽然把”帝”归入”上部”,且无缘见到甲骨文,但在解释时说:”帝,禘也。从上”。他认为,上面的”亠”是”上”。

关于”禘”,许慎说:”禘,禘祭也。……周礼曰,五岁一禘。”

汉代,对于”禘”为何祭,依然众说纷纭。按照周礼,”三岁一祫”,就是三年一回对所有先王进行”合祭”,称”祫”;”五岁一禘”,是每五年对所有先王与天神一起祭祀。段玉裁说,这至少是殷商以前的”祭俗”。

这倒也符合甲骨卜辞的记载,即前面说到的”禘”或”帝”的三种含义。

首字部首

除了天神,也有地神。地神称”祇”。

“示部”中有”祇”字。解曰:”祇,地祇。提出万物者也。”天神,”引出万物者也”;地祇,”提出万物者也”,天地交会,阴阳调和,则万物生。古人之信仰,以这样的阴阳易变哲学思想为理论基础。

古人祭祀的”神”中,包含着”祖”,即祖先神。

“示部”有”祖”字,解曰:”祖,始庙也。”

“庙”,原来与佛教无关,是祭祀祖先之所。

《诗.大雅.思齐》云:”雝雝在宫,肃肃在庙。”《毛传》:”雝雝,和也。肃肃,敬也。”

首字部首

甲骨文中有”祖”字,象”且”形,含义为”先祖”。

这个甲骨文经过一系列变化。最初,如”断木”,当为后世所说之”梡(kuān)俎” ,也就是切肉之案板。”人为刀俎”,也由此来。后来,这个字引申为祭祀盛肉之礼器。再后来,引申为被祭祀的”先祖”。

这个字,也是后来的”且””俎””宜”的本字。

殷人,称”夒”是自己的初祖,学者们考证,后来所说的”少皞”或者”帝俊”,皆由”夒”音转而来。

周人,称自己的初祖是”大禹”,后来,黄帝才成为更早的共主。

古人,把自己的祖先,与天神上帝一同祭祀。

比如殷人,以上帝为最高神,自己则无法与之对话,只能通过自己的祖先神转达,因此祭祀上帝亦须祭祀祖先神。

这就是中国古代先民的”以祖配天”观念。

首字部首

概括地说,中国上古先民的哲学认知和宗教信仰,主要是”敬天””拜祖”。

于是,逐渐形成了一整套”礼制”。

《汉书.叙传下》云:”上天下泽,春雷奋作。先王观象,爰制礼乐。”

这是说,”礼乐制度”,是依据天意、天道,或曰天帝意志而订立的。

“示部”有”礼”字。解曰:”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

所谓”礼,履也”,是《礼记.祭义》的说法。

《易.序卦传》云:”履,足所依也。”也就是遵照执行的含义。

许慎说,要按照”礼”之要求敬奉神祇和祖先,这样就可祈于福至。

孔子曰:”祭如在,祭神如神在。”(《论语.八佾篇》)

他说,祭祀祖先就像祖先真在面前,祭神就像神真在面前。这讲的,是祭祀需要真心实意。

首字部首

西周,是”礼乐制度”完善且集大成的时期。并非全部的记载,保存于《大戴礼》、小戴《礼记》和《周礼》中。

这一”礼乐制度”,在体现古代先民的哲学认识和宗教信仰的同时,已包含了”王权神授”、”宗法制度”等古代政治观,以及古代社会习俗和道德规范。

《说文》第四个“部首”是“三”,里面讲到“王”和“皇”,其实也有强以为之嫌疑。

“一”“上”“示”“三”这四“部”,综合起来看,倒是可以对先秦至汉的哲学、宗教、政治生态“管中窥豹”。

好了,这篇文章的内容营销圈就和大家分享到这里,如果大家网络引流和网络创业感兴趣,可以添加微信:Sum8338 备注:营销圈学习,我拉你进直播课程学习群,每周135晚上都是有实战干货的引流技术和创业项目课程免费分享!

好了,这篇文章的内容营销圈就和大家分享到这里,如果大家对网络推广引流和网络创业项目感兴趣,可以添加微信:Sum8338 备注:营销圈引流学习,我拉你进直播课程学习群,每周135晚上都是有实战的推广引流技术和网络创业项目课程分享,当然是免费学!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互联网用户自发投稿,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反馈邮箱yingxiaoo@foxmail.com,我们将在7个工作日内进行处理,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地址:https://www.yingxiaoo.com/522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