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体系化思维,体系化思维的方法和常见错误?

营销圈公众号引导关注

微信公众号:逻辑头脑力

简单讲,体系就是创建系统,即把散乱无序的要素整合为一个有机整体的思维活动。推理思维告诉人们1+1=2,而体系思维则讲1+1﹥2。这两种说法都对,但显然体系思维的境界更高一筹。在逻辑思维7级理论中,体系思维代表了人类和其他动物所能达到的逻辑思维最高层次。与推理相比,体系就像是一个睿智的管理者,游戏规则的制订者,而推理就像是一个严谨的员工,游戏规则的遵循者。人类最初不过是自然世界的一粒棋子,任由命运随机摆布,但随着智能进化,当某一天这粒棋子拥有了体系思维技能时,他开始有意识地探索自然世界背后那些深藏不露的游戏规则,并学会利用这些规则为自己谋取利益,甚至创造新的游戏规则构建自己的理想世界。这时候人类就不再是一粒盲从本能的棋子,而成为有资格,有能力制订游戏规则的棋手,从此之后人类才真正成为命运的主宰。

懂得整体的力量大于个体的力量是群居动物的本能,但是能够有意识组织规划个体,使之形成一个分工明确的团队一起做事情,则只有少数聪明的动物才能做得到。合作进行捕猎在很多动物集体中都已经被发现,比如黑猩猩。但是每个个体在群体中都有自己特定的工作,就如同一个足球队中,每个队员都有自己的分工,这种现象在动物群体中还是很少见的。

海豚猎食是集体出动,分成一个个小团队分批出猎,每一大团队多至二十个列队,呈扇形出发,扫描着前方的海域寻找鱼群。偶尔,海豚会不费力地跃出水面,跃到20至66公尺高,以侦察海鸟的纵迹。因为海鸟总是伴随着鱼群,也以鱼群为食。然后,海豚拱着背跃回队伍的排头,利落地切人水中。若是侦察发现猎物的位置,海豚就吵吵嚷嚷地跳跃着,或是以侧边逆行,或是做肚皮击水动作把鱼群围起来,并赶至水面上。它们的围堵像墙似的坚固,鱼群插翅难逃,它们的跳跃喷溅,也引来其他的几团海豚。

什么是体系化思维,体系化思维的方法和常见错误?

美国研究者观察了两组海豚,一组由三只组成,另外一组有2到6个成员。研究者通过在在它们的鳍上做记号确定每一只海豚,并观察了它们60次的捕猎活动。 结果发现,在集体捕猎过程中,这两组海豚中总有固定的一只在充当“司机”的角色,其它海豚则是“障碍物”的功能,“司机”海豚会将四周的小鱼赶向障碍海豚所形成的包围圈里。这种捕猎中的个体分工过去只在非洲母狮中发现过。一只母狮守候在整个捕猎现场的中心,而其它母狮们在侧面将猎物从四周围向中间。

分工协作捕猎是动物的体系思维能力最原始的体现,尽管我们还不清楚海豚、狮子、狼这些聪明的动物是如何思考交流才形成分工明确的团队捕猎模式,但可以可以肯定的是这个模式是一个有效的复杂系统,它不是简单的要素叠加,而是由不同职能要素综合而成,它让松散的个体组织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团队,大大提高了捕猎的效率。

无论是动物的分工捕猎,还是人类的战阵厮杀,从本质讲都是体系思维活动的一种体现,相传成吉思汗铁木真横扫欧亚大陆的骑兵战术就是从群狼捕猎中领悟到的。当然,人类作为地球上最聪明的高等动物,自然拥有远超出其他动物的体系思维能力,除了在衣食住行上设计构思出各种精巧的物质成果来为自己的生存服务,还在抽象的思想文化领域创造出了丰富的精神成果来促进整个种族的发展,文字语言系统、数字计算系统、历史知识系统、天文知识系统、地理知识系统、技术知识系统、哲学知识系统、管理知识系统、军事知识系统……人类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其知识的传承可以让后人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发展,而每一门知识系统的整合诞生都代表了无数智者体系思维的智慧结晶,他们把零散的经验整合为一体,把感性的认知升华为理性“体系”,使之成为可以可以永恒传承的东西。正所谓知识不绝,文明不灭;薪尽火传,代代相继。

对于一般人而言,体系思维最直观的反映就是“统筹兼顾”四个字。一个人无论是说话做事,还是思考分析,如果不能做到统筹兼顾,那么他的体系思维能力相对来讲就比较差。以下象棋为例,体系思维好的人行棋是三军联动,左右配合;体系思维差的人行棋是炮飞马跳,各行其是。

虽然,每个人都有天生本能的体系思维能力,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遇到的事情越来越复杂,承担的职责越来越重要,绝大多数人都会觉得自己的体系思维能力太差,无法驾驭掌控复杂的局面情境。造成这个逻辑思维缺陷的原因来自两方面:一是人们认知世界的方式受视觉的影响,只能是先把整体分解成局部,然后一部分一部分去理解记忆,无论是对自然的认识,还是对知识体系的学习都是如此。如果思维中没有一个整体的框架,最后在头脑中的信息存储就像是一个混乱无序的记忆库。如果头脑内部的思维世界是混乱无序的,那人们看到的外部世界自然也是凌乱无序的。二是现代教育对体系思维训练的缺失,尽管数学训练的普及让现代人的推理思维有了所未有提升,但对体系思维的认识和培养在许多时候还只是少数“明师”的模糊意识,由于教材设计根本没有涉及这方面的内容,教师一般都把自己定位为称职的知识传输者,从来没有意识到还要做一个高明的知识整合者。显然,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人才缺乏大局观和整体观,遇到问题自然不知道如何统筹兼顾,整合各种资源形成整体合力的。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统筹兼顾呢?下面我们通过一个小案例来说明这个问题。

宋真宗年间,皇宫里着了一场大火,烧毁了几座宫殿。皇帝让大臣丁谓组织修复工作,并责令他尽快完成。

丁谓想,盖房子修宫殿需要很多泥土和砖瓦木料,这些东西要从外地运来,需花很长时间,得想个好主意。丁谓苦苦思索终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他命工匠在皇宫前面的大道上挖土,然后将土运到皇宫里面,这样修复宫殿的泥土就够用了,同时原来的大道变成了一条宽阔的深沟。他又命人把深沟与城外的河水沟通,使汴水流入沟中,这样运送木料、砖瓦的船只,就可以通过这人工河直接驶到皇宫的大门口,从门口再运到工地就省力多了。这样修复皇宫的工程进度很快,比预定的时间提前了许多。修复工程完成以后,剩下了许多烧焦的碎砖、烂瓦、垃圾和废土,丁谓让人把它们填入沟中,使深沟又成为原来的大道。

丁谓想的这个办法,使得施工过程中的取土、运输和运走废弃物问题同时得到解决,既省了人力、物力,又加快了工程进度,真是一举三得。

在这个案例中,丁谓的目标是修复宫殿,需要考虑的问题有:建筑材料、垃圾运输、工期紧迫。如果头脑中没有一个框架,他很难想到当街开河这一关键点,让三个问题串联并行一举解决。从某种程度讲,全局框架是鸡,当街开河是蛋,没有全局意识,就不会发现潜在的因素,创造有利的条件,去整体式解决问题。

在过去,由于科学不发达,人们对整体、全局尽管知道其重要性,但在具体操作时仍感觉不知从何切入去统筹、兼顾。今天,系统学的诞生为人们全面整体考虑问题,统筹兼顾做事情提供了可操作性的方法论,让体系思维的培养和提升不再是一个可望而不及的目标。

系统一词,来源于古希腊语,是由部分构成整体的意思。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系统,系统是普遍存在的。大至渺茫的宇宙,小至微观的原子,一粒种子、一群蜜蜂、一台机器、一个工厂、一个学会团体……都是系统,可以说整个世界就是系统的集合。

系统学(又称系统论)是研究系统的一般模式,结构和规律的学问,它研究各种系统的共同特征,用数学方法定量地描述其功能,寻求并确立适用于一切系统的原理、原则和数学模型,是具有逻辑和数学性质的一门科学。

系统思想源远流长,但作为一门科学的系统论,人们公认是美籍奥地利人、理论生物学家L.V.贝塔朗菲创立的。系统论的核心思想是系统的整体观念。贝塔朗菲强调,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不是各个部分的机械组合或简单相加,系统的整体功能是各要素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性质。他用亚里斯多德的“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名言来说明系统的整体性,反对那种认为要素性能好,整体性能就一定好,以局部说明整体的机械论的观点。同时认为,系统中各要素不是孤立地存在着,每个要素在系统中都处于一定的位置上,起着特定的作用。要素之间相互关联,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要素是整体中的要素,如果将要素从系统整体中割离出来,它将失去要素的作用。就像人手在人体中它是劳动的器官,一旦将手从人体中砍下来,那时它将不再是劳动的器官了一样。

系统学的出现,使人类的思维方式发生了深刻地变化。以往研究问题,一般是把事物分解成若干部分,抽象出最简单的因素来,然后再以部分的性质去说明复杂事物。这是笛卡尔奠定理论基础的分析方法。这种方法的着眼点在局部或要素,遵循的是单项因果决定论,虽然这是几百年来在特定范围内行之有效、人们最熟悉的思维方法。但是它不能如实地说明事的的整体性,不能反映事物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它只适应认识较为简单的事物,而不胜任于对复杂问题的研究。在现代科学的整体化和综合化发展的趋势下,在人类面临许多规模巨大、关系复杂、参数众多的复杂问题面前,就显得无能为力了。正当传统分析方法束手无策的时候,系统分析方法却能站在时代前列,高屋建瓴,综观全局,别开生面地为现代复杂问题提供了有效的思维方式。

现代人如果想培养比推理思维层次更高的体系思维,首先要学习掌握系统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论。通过学习系统理论人们可以轻而易举地认识到以往看似截然不同的事物或情境其实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它们的背后,在更深的层次上,它们有着统一的模式结构——系统。这可以极大地简化我们思维世界,以往那种让人眼花缭乱、不可捉摸的复杂思维图景,可以在瞬间变得井然有序、简洁清晰。

【基本概念】

1、 系统:由两个以上的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

2、 要素:整体的组成部分。

3、 联系:整体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4、 结构:由系统内部主要联系构成的框架,可视为一种虚系统。

【思维工具】

1、 模式思考法

模式,即事物的标准范式。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模式,它是从不断重复出现的事件中发现和抽象出的形式。模式思考法是一种模仿性的体系思维方法,通过把已知的事物的模式做为参照坐标,来指导自己去思考问题。例如,我们可以把人体模式作为参照坐标,去思考企业管理系统的要素和联系,头代表管理宗旨,左右手代表奖励和惩罚,身体代表组织协调,双脚代表计划和权力。

模式思考法的关键点在于选择整体性模式而非局部性模式作为参照坐标,天下事物万理相通,任何一个整体模式都可以用来指导我们进行体系思维,当然最简单直接的办法就是同类借鉴模仿。比如,要设计管理体系就去借鉴优秀的管理模式,要组织项目体系就去借鉴优秀的项目模式,要建立学习体系就去借鉴优秀的学习模式,要构思节目体系就去借鉴优秀的节目模式等等。不过,从创新的角度来讲,所借鉴的模式与所考虑问题之间跨度越大,越容易激发体系思维的新颖性。

2、 框架思考法

什么是体系化思维,体系化思维的方法和常见错误?

框架是一个建筑领域的专业术语,原指由若干梁和柱连接而成的能承受垂直和水平荷载的平面结构或空间结构。在思维领域中,框架是指一种思维结构,它由数个思维要素而非实质要素构成的虚系统。框架思考法就是在这个固定思维结构指导下去分析和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法。例如,SMART原则就是项目管理中常用的一个思维框架。

S——代表具体(Specific),指绩效考核要切中特定的工作指标,不能笼统;

M——代表可度量(Measurable),指绩效指标是数量化或者行为化的,验证这些绩效指标的数据或者信息是可以获得的;

A——代表可实现(Attainable),指绩效指标在付出努力的情况下可以实现,避免设立过高或过低的目标;

R——代表现实性(Realistic),指绩效指标是实实在在的,可以证明和观察;绩效指标是与本职工作相关联的

T——代表有时限(Time bound),注重完成绩效指标的特定期限。

从某种程度讲,框架也是一种模式,不过更虚无一些,不涉及具体内容。框架思考法通常只为思考者提供一个大致的思维结构,它告诉人们要思考什么,但不会提供具体的思考内容,由于每个人的理解能力和经验学识不同,在同一个思维结构下有可能最后的思维结果大相径庭。

框架思考法主要有思维要素框架、思维流程框架、平面思维框架、立体思维框架这四种形式。

3、 系统思考法

什么是体系化思维,体系化思维的方法和常见错误?

系统思考法是以系统理论为基础,把对象作为多方面联系的动态整体来加以研究的思维方法。简单来说就是对事情全面思考,不只就事论事,而是把一件事放在普遍的联系中,是把想要达到的结果、实现该结果的过程、过程优化以及对未来的影响等一系列问题作为一个整体系统进行研究。这种思维方法是目前人类掌握的最高级、最科学的思维方式。常见的系统思考法有整体法、结构法、要素法、功能法。

整体法——在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过程中,始终从整体来考虑,把整体放在第一位,而不是让任何部分的东西凌驾于整体之上。整体法要求把思考问题的方向对准全局和整体、从全局和整体出发。但同时它不排斥重视局部,是在整体观的指导下使局部问题得到解决,以实现整体功能的最大发挥。

结构法——进行系统思维时,注意系统内部的结构性。系统由各部分组成,部分与部分之间组合是否合理,对系统有很大影响。这就是系统中的结构问题。好的结构,是指组成系统的各部分间组织合理,是有机的联系。从结构的方面着手研究问题能使思维清晰、有条不紊,在这个过程中也能尽量避免错误。

要素法——每一个系统都繁杂的因素构成的,其中相对具有重要意义的因素称之为构成要素。要使整个系统正常运转并发挥最好的作用或处于最佳状态,必须对各要素考察周全和充分,充分发挥各要素的作用。

功能法——是指为了使一个系统呈现出最佳态势,从大局出发来调整或是改变系统内部各部分的功能与作用。在此过程中,可能是使所有部分都向更好的方面改变,从而使系统状态更佳,也可能为了求得系统的全局利益,以降低系统某部分的功能为代价。

【常见错误】

1、 要素不清

体系思维要求人们面对问题时,以一种整体方式去分析思考,但在具体操作时又必须从一个个局部开始。那么,人们该如何平衡两者之间的矛盾,在局部中体现整体性呢?其中的奥妙就在于整体划分的对错上,如果人们能正确地穷尽所有,把事物的局部一一列出,这就是在局部中体现了整体性。反之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划分时丢三落四,凌乱残缺,这就意味着系统的要素不完整。当人们具体思考时,由于遗漏了某些关键要素,最后思考的结果肯定是非整体性的。以外出旅游为例,如果把整个过程划分为出发前的准备、行程中的安排、结束后的成果三部分来考虑,那么就可以设计出一个比较完整的旅游方案。如果只考虑行程中的安排,如景点、住宿、购物等事项,看似比较周全,但真正操作过程中总会出现意外的重要疏漏。

一般来讲,问题越复杂越抽象,对其系统构成要素的认知就越困难,这样在划分时总难免出现张冠李戴,或者主次不分的情况。对此别无捷径,只有通过反复强化训练划分思维能力,来提高自己对事物内在逻辑性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在复杂抽象中准确把握系统的构成要素。

2、 联系散乱

众所周知,事物之间普遍存在着各种联系,不同的联系会将松散的事物整合为不同的系统类型。喜欢看足球比赛的人都知道,比赛时每队上场人数为11人,除去守门员,剩下的10人为场上跑动比赛的主要人物,球员之间的不同位置关系,构成了不同的战术阵型,如442,433,451,4411,352,361,541,532等。不同的阵型有不同的功能,有些是以攻为主,有些是以守为主,有些是攻守兼备。一场简单的足球比赛就可以衍生出让人眼花缭乱的种种战术阵型变化,而在现实中人们遇到的许多问题涉及到的要素和联系更多,其衍生出的系统变化也更复杂。

联系散乱的错误经常出现在构建新系统的过程中,要素是有形的比较容易把握,联系是无形的不容易把握,因此人们往往找不到合适的联系去巧妙串联诸多要素,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最后往往是把各要素牵强附会联系在一起,拼凑出一个四不象的体系。这就像某些小学生写作文一样,把各种写作素材不加裁剪,不加组织地堆积在一起,写出来的文章既无主题,又无脉络,只是一个大杂烩。

3、 结构失衡

系统学告诉人们,系统的功能是由其结构决定的,如果用人们熟悉的例子来表述,就是企业效益的好坏是由制度决定的,而不是由人、财、物决定的;军队战斗力的高低是由纪律决定的,而不是由人员、武器、计谋决定的;家庭的美观性是由整体设计布局决定的,而不是由房间大小、家具豪华度、装饰品多少决定的。一般人很难理解无形的结构是决定性的,在他们的眼里只看到有形的要素,只注意到局部的组织优化,而缺乏全局的规划设计能力,这样的做事方式自然是走一步算一步,小处精明大处糊涂。要改变这个思维缺点,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模式思考,即在作事情之前先选择一个整体模式作参照坐标,先在宏观上对大局进行优化设计,然后才是在局部上做填充和调整,这样就会避免一步错,步步错,失之毫厘,谬之千里的结果。

结构失衡的危害性在系统构建的初期很难被人们认识到,通常人们会受眼前利益、困难阻碍、资源限制、环境趋势等因素的影响,以推理思维方式算计行动的轨迹,而体系思维的方式是先框定一个宏观格局,然后再算计行动的轨迹。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思维层次境界,显然后者更能做到统筹兼顾,计出万全。古人曰: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这句话告诉我们如果宏观结构框架没有谋划好,只是在一时一域的局部下功夫,这种谋划是不足为道的,因为战略上的失误是不可能通过战术改变的。

好了,这篇文章的内容营销圈就和大家分享到这里,如果大家网络推广引流创业感兴趣,可以添加微信:Sum8338 备注:营销圈引流学习,我拉你进直播课程学习群,每周135晚上都是有实战干货的推广引流技术课程免费分享!

好了,这篇文章的内容营销圈就和大家分享到这里,如果大家对网络推广引流和网络创业项目感兴趣,可以添加微信:Sum8338 备注:营销圈引流学习,我拉你进直播课程学习群,每周135晚上都是有实战的推广引流技术和网络创业项目课程分享,当然是免费学!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互联网用户自发投稿,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反馈邮箱yingxiaoo@foxmail.com,我们将在7个工作日内进行处理,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地址:https://www.yingxiaoo.com/2024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