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社会化媒体,社会化媒体的传播类型有哪些?

营销圈公众号引导关注

本书的作者彭兰,是清华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有计算机与新闻学专业双重背景,1997年开始从事网络传播的教学与研究,是我国最早从事网络传播教学和科研的学者之一。主要研究领域为新媒体,先后出版《中国网络媒体的第一个十年》、《网络传播学》、《网络传播概论》、《数字媒体传播概论》等10余部专著教材。作者以多年的理论思考和实践观察为基础,建构了社会化媒体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完整体系。

什么是社会化媒体,社会化媒体的传播类型有哪些?

全书从社会化媒体的特征、构成要素、传播机制,社会化媒体中的网民,社会化媒体的影响等角度,对社会化媒体的传播规律进行了深层次的理论分析,并梳理出对社会化媒体这样一种处于不断变化中的事物的认识逻辑。又对论坛、博客、SNS、微博、微信以及其他代表性的社会化媒体平台进行了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剖析,揭示了每一种平台的传播模式及运营规律,具有很强的理论创新性与实践指导意义。

彭兰教授曾在一篇文章中提到,2014年8月以来,媒介融合再一次成为国内传媒业界与研究界的一个热点,更多的实践探索与理论研究也在展开。但是纵观业界的实践,多数还是将注意力重心放在新形态的产品开发上,很多媒体把媒介融合等同于“全媒体化”。为了全媒体化的目标,它们不断进行着产品的扩张,似乎有了足够多种类的产品,将自己的“腿”伸到了所有媒体平台、所有生产环节,融合也就实现了。而事实上,对于大多数媒体来说,这样的全媒体化,可能造成资源的分散,在新的领域很难形成自己的影响力,甚至可能拖累自己原有的优势产品。尽管媒介融合意味着媒体需要在一个全媒体的市场里考虑自己新的定位与新的发展方向,但是,简单地把媒介融合等同于全媒体化,可能会产生方向上的错误。对于传统媒体来说,媒介融合本质就是它新媒体化的过程,也就是它逐渐被新媒体所融合的过程。媒介融合的过程,伴随着另一种重要的融合,那就是传播者与受众的融合,这个融合是以受众的角色转型为基础的。这个方面的变革,比媒体产品层面的丰富与融合,意义更为深远。对于受众的角色转型,对于传播者与受众的融合来说,社会化媒体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什么是社会化媒体,社会化媒体的传播类型有哪些?

2020年8月19日晚,彭兰教授在云端作了一期题为“传播-关系-人:新媒体研究的进阶”的直播分享,对新媒体传播中的变化进行解读,又为未来的新媒体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议。分享的题目叫做“传播-关系-人:新媒体研究的进阶”。从传播、关系到人的视角,代表了新媒体研究的不同层面、不同的透视视角,也对应着她的三本书《网络传播概论》第四版、《社会化媒体》、《新媒体用户研究》。主要就是从这三个关键词出发,跟大家进行了交流。以下是部分内容的总结:

一、新媒体时代,传统传播理论发生的变化

1、以往相对分离的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在新媒体中边界不再清晰,它们相互连通、甚至融合。

2、传统的大众传播模式受到挑战,以人际传播为基础设施、以个人为节点的个人门户模式成为重要的传播模式;提供社交关系支持的平台的权力加大、传统媒体渠道的权力削弱。

3、传播场景的复杂化、个性化。

4、机器、数据、算法改变了传播手段与思维,以及人与内容、人与媒介的关系。

二、对新媒体传播研究的建议

1、注意新媒体的复合性。

2、考虑新媒体情景的多样性。

3、在技术的变迁中寻找延续性。

4、在媒体研究中回望过去。

当然,还有一点也是彭兰认为在社会化媒体媒体时代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媒介素养。社会化媒体以新的传播机制,对信息传播格局带来影响,并对现实社会产生越来越大的作用。社会化媒体的传播特点,也对公众、传媒业者以及政府机构与官员的媒介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她在文章中说到,对于公众来说,社会化媒体时代的媒介素养应该包括媒介使用素养、信息生产素养、信息消费素养、社会交往素养、社会协作素养、社会参与素养等。对于传媒业者来说,社会化媒体时代对他们的媒介素养提出的新要求包括,对社会化媒体的认识与运用能力,社会化媒体时代的数据与技术素养,在社会化媒体中“公”、“私”界限的把握能力等。对政府机构和官员来说,媒介素养不是简单的“应对媒体”的能力,而应该表现为对媒体角色、功能的认知及相应权利的保障,对社会化媒体价值的认知及对公众相应权利的保障,信息公开渠道的建设与保障,与媒体及公众的交流意识和能力。公众媒介素养、传媒业者的媒介素养以及政府机构与官员的媒介素养,这三者是同时存在、相互依赖的关系。对于一个平衡的、积极的信息传播系统来说,三者缺一不可。

通过结合彭兰教授的另外几篇文章,我们不难发现,社会化媒体发展迅速的同时也面临的诸多挑战,需要强调的是,我们面对着传媒变革的两个旋律:媒介融合与社会化媒体。这两个旋律应该相互交织并进行互动。媒体的转型必须将两者结合起来进行思考,在此基础上进行战略规划。特别是疏通网上、网下,实现有效对接,以及发挥微博在舆论监督、社会矛盾、社会动员、公益救助等方面的积极影响亟待加快研究。

好了,这篇文章的内容营销圈就和大家分享到这里,如果大家网络推广引流创业感兴趣,可以添加微信:Sum8338 备注:营销圈引流学习,我拉你进直播课程学习群,每周135晚上都是有实战干货的推广引流技术课程免费分享!

好了,这篇文章的内容营销圈就和大家分享到这里,如果大家对网络推广引流和网络创业项目感兴趣,可以添加微信:Sum8338 备注:营销圈引流学习,我拉你进直播课程学习群,每周135晚上都是有实战的推广引流技术和网络创业项目课程分享,当然是免费学!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互联网用户自发投稿,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反馈邮箱yingxiaoo@foxmail.com,我们将在7个工作日内进行处理,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地址:https://www.yingxiaoo.com/1783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