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情分析怎么做,分析报告及案例详解?

营销圈公众号引导关注

近日,在一项关于00后大学生就业的调查中,一条 “超六成认为自己毕业10年内会年入百万”的调查结果引起了部分网民的质疑。

有网民评论,“我是00后大学生,但我不这么认为,我们又被代表了”,还有网民表示,“要慎重看待各种调查报告”。

作为一种人文社科常用的研究方法,问卷调查被视为捕捉社会舆论和公众情绪的“良器”,并被广泛运用在民意调查、学术研究、媒体文章等领域,但调查问卷结果和传播中的一些问题,也反映了问卷调查的应用仍然有待提升之处。

问卷调查结果为何引发舆论争议?

从捕捉社情民意的“精兵良器”到被网民告知“慎重看待”,部分问卷调查结果为何引发舆论争议?

其一,受自身研究方法局限性影响,问卷调查存在样本偏差的可能。例如不少网民对问卷调查的样本代表性提出质疑。再有,问卷的发放常采取“滚雪球”抽样,这种抽样方式使得受访对象更容易集中于某一群体,从而造成问卷结果更倾向于描述某一具体群体,造成结果同质化问题。

其二,从受访对象的心理因素分析,受访对象本身存在社会期许偏差,导致问卷结果反而偏离实际情况。社会期许误差的产生,是由于受访者在调查中试图隐瞒负面情绪,以求符合社会的期望。多名学者曾在研究中证明了这一现象。例如在一项关于大学毕业生的研究中,学者对美国马里兰大学的毕业生调查发现,仅有不到2%的受访学生表示自己在毕业时绩点低于2.5,而事实上,该比例约有11%。

其三,新媒体碎片化的传播特点,使得调研结果的传播易遗漏关键或背景信息。例如,舆论对“00后大学生就业”调查的聚焦与讨论正是源自于对微博话题#六成大学生认为毕业10年内会年入百万#的关注。据观察,其完整报道有明确标注调研对象和问卷回收份数,却在相关微博话题中被省略。

在舆情工作中,如何更好地捕捉社情民意?

在舆情工作中,问卷调查也是助力工作的良好手段。如何善用、巧用问卷调查,更好地捕捉社情民意,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首先,提升问卷设计的科学性与创新力。比如在问卷设计之初,研究团队可对问卷进行预测试。学者严洁在《政治学研究中的抽样调查:难点、问题与方法创新》写道,专业词汇、逻辑复杂以及过长题干等易造成受访者难以理解问卷或难以回答的情况。对此,研究团队可进一步梳理问卷逻辑,避免在正式发放时受到受访者质疑。再如,公众对同一热点事件往往呈现出不同的观点。针对争议性观点的调查,研究团队应平衡问卷的题目设置,谨防诱导受访者回答问卷的情况发生。

其次,可结合互联网数据与问卷调研结果,挖掘热点现象背后反映的社会问题。比如在2021年两会期间,有全国人大代表建议取消国家公务员报考年龄限制,“职场35岁门槛”话题再次步入舆论视野。对此,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通过梳理相关网络招聘信息,并结合调研机构针对“公众对未来工作的满意程度”等话题的问卷结果,剖析用工年龄结构与劳工市场需求之间出现的矛盾。

最后,要深度理解不同研究方法的优势,以混合路径“摸底”社会现状。比如可将舆情数据分析与问卷调查相结合,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与腾讯政务舆情部2018年共同撰写的《中老年人上网状况及风险网络调查报告》中,通过结合问卷调查和丰富的舆情大数据(“人民众云”)的研究方法,全面呈现中老年人的网络使用状况,并利用舆情数据梳理中老年网民极易遭遇的网络诈骗情况,以探讨中老年人安全上网环境的建设路径。

由此可见,若想在网络舆情工作中善用、巧用问卷调查,舆情分析师不仅需要充分了解问卷调查的优势劣势,还需将海量互联网数据、各种研究方法与问卷调查巧妙结合,以精准捕捉社情民意。

好了,这篇文章的内容营销圈就和大家分享到这里,如果大家对网络推广引流和网络创业项目感兴趣,可以添加微信:Sum8338 备注:营销圈引流学习,我拉你进直播课程学习群,每周135晚上都是有实战的推广引流技术和网络创业项目课程分享,当然是免费学!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互联网用户自发投稿,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反馈邮箱yingxiaoo@foxmail.com,我们将在7个工作日内进行处理,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地址:https://www.yingxiaoo.com/1715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