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运营工作的4个核心关键词!?

营销圈公众号引导关注

今天小编分享的都是新媒体的知识,对于新媒体小白来说都是很有用的哦。多学点总没有坏处,本篇全文略长,阅读约需要5分钟。新媒体运营核心的4个词就是:数据、选题、排版、推送。

一、上班前10分钟的都用来看数据

进入后台首页,很直观的有4组数字出现在你眼前:新消息、新增人数、总人数、留言管理(原创号并开通留言功能才有)。

正常来说,上述4个数据的变化幅度取决于两方面:

第一,昨天的推送;

第二,往日优质推送带来的转化。

着重分析两大块内容:用户数据和图文数据。

① 用户数据

这块主要分4个:新关注人数 、取消关注人数、净增关注人数、累积关注人数。

新关注人数——绝大多数是前1天文章带来的转化,实际上有小部分是2-3天内文章带来的边际效应。

累积关注人数——正常来说都是上升,如果呈现下降趋势,那你现在就处于“负运营状态”。如果“负运营状态”是短时间的现象,可能是选题出了问题,那就马上调整选题方向,甚至找用户私聊询问真实感受。

② 图文数据

这块也是4个数据:图文页阅读次数、原文页阅读次数、分享转发次数、微信收藏人数。

图文页阅读次数——也就是阅读量。如果你是做品牌类的,那最应该关注的就是阅读量,毕竟最基础的需求就是露脸、曝光。建议重心在这的人好好研究下起标题,但是别做出格的标题党。

原文页阅读次数——就是点击一篇文章左下角的阅读原文的次数。这个数据很考验用户的粘度以及本篇文章的内容质量。现在阅读原文多是自家商品的链接,此数据可查阅“商品”的浏览量,如果你是找自媒体投广告的甲方,那这块也是供参考的数据之一。

分享转发次数——代表着文章的质量。曾有说法,文章标题决定打开量,文章内容质量决定转发量(包括好友转发和朋友圈转发),而且标题和内容互相影响。

微信收藏人数——考核文章的实用价值。如果你是要出干货类、工具类,教程类的内容,要侧重这个数据,不要被和的阅读量。毕竟像我这样,遇到好东西收藏是肯定的,转发的人,不是少数。

但是3个非常用数据,在某些方面更值得我们关注。分别是:

文章转载量——代表在媒体或行业里的曝光量。

阅读和增粉比、阅读和转发比——更深层考核用户的稳定性。

二、最苦逼的是定选题

1、选题方向最起码要考虑折4个点

① 从用户需求本身出发

考虑关注你的用户希望看到什么,给他们提供便捷,是做公众号最基本的要求。

② 从己方的产品需求出发

特别是做企业号的,要很明确这点,为什么“很久以前”总是发优惠活动信息?为什么“ZARA”发今夏最流行的连衣裙款式?

③ 企业价值观的输出,要定一种调性

参考“万达”公众号发王健林发言、万达工作法,除此,还有“经纬创投”的“经纬低调分享”。一个直接,一个委婉,根据自身水平,去借鉴尝试。

④ 热点可以有,品质不能丢

追热点讲究缘分和节操,如果满足上述三点,那就是缘分。如果任意第一点都不满足,还去强蹭热点,那就是无节操。

我们自己判断一个热点追不追的时候,会有这么一个考虑:等这个热点过了,我准备发的这篇东西,还有没有值得学习、参考、领悟的价值?通常这么一想后,就没那么纠结了

2、细分选题渠道再深挖

① 新闻要开始看了,习惯慢慢培养

凤凰网、网易新闻、今日头条、一点资讯等新闻类的网站门户要留意。看什么?看头条,了解重大事项;看标题,学习标题技巧;看自己行业动向,跳出工作细节,有个全局观。

② 每日必点垂直信息网站

这些网站入行以后,就不是秘密了,他更像同行的交流和给自身展示的平台,面对的用户是行业人士,所以内容也相对优质。

举几个典型的例子,如果你是搞创投、股权的,那36氪是不是常备着?如果你是做科技产品的,那极客公园没少看吧?再者说商业资讯的虎嗅、聚焦创业者的i黑马。

这些比较大众的网站属于那种“别人都在看,你不看就输在了起跑线”。但是从这获取的内容都是二手的,如果同样是转载,在时效性上没办法领先同行太多。所以要主动去找一手的信息渠道。

③ 一手的信息来源——文章作者

通常垂直类网站的内容都会留下作者的信息,按照之前经历来判断,超90%几率能够追溯到作者的个人公众号。从那些平台上筛选出一些优质的作者,去关注他们本身,了解他们的水平、方向和调性,并且尝试建立稳定联系,便于以后的交流与合作。

看到一篇好文章,顺手去关注原作者,就这样一个简单动作,100人里面有50人能做到就不错了。再进一步去分析作者的公众号这一步骤,又刷掉一半儿人。

剩下的25个人里面,你还能尝试做些什么?比如多参与留言互动,再比如给他挑毛病、提建议(同样作为运营者,我是很吃这一套),你做得越认真,那你在剩下的人里越突出。

等你成了100个人里面最特别的那个时,你对作者的观点和认知,自然超过行业的平均水平。

关于选题沟通中,强调两个注意点:

① 切勿轻易打断他人的选题思路

等对方都说完后,充分理解意图后再发表自己的看法、建议。可以理解为尊重,更实在的是避免自己的主观臆测,打断队友的节奏,提高时间成本不说,自己还闹笑话。

② 会议结束,必须要下决定,不论选题质量高低

这一点我是深有体会,大家思想火花碰撞了半天,结果没有明确的决定进入大家的脑中,导致后期的选题落地遥遥无期。这种情况用不着几次,大家积极性就会被消磨殆尽。

新媒体运营工作的4个核心关键词!?

1

三、编排过200篇图文,有了这些体会…

200是很克制的说法,算上没发的差不多也超300篇了。很清晰的感受到排版和编辑是完全不同的2项能力,但是现在整个行业的专业度,还达不到完全细分这2个工作。

我入职的时候是零基础,老板给我提了一个标准:什么也别想,先做3个月,排100篇图文再说。

实际情况是2个月完成目标,收获更多得不是排版更快更好看,而是编辑文章给我带来的高频次的思考、认知。

1、编辑,对文字的二次加工

在这点上,传统媒体从业者(比如记者)的专业水平和积累,不是咱们做个公众号、发几篇文章就能相比的,特别是像我一样半路出家的新媒体编辑,一定对同行前辈抱有敬意,并时刻学习。

关于编辑操作流程是按照字、句、段、篇这个顺序来的。

① 字——文字校对,基础中的基础

你们知道每次看到有留言指出文中错别字的时候,内心是多矛盾吗?一边厚颜无耻地说“那是我留给大家的彩蛋”,一边内心早就“握草!怎么又没检查出来”。不过,当知道有人用心读我们发出去的文章时,还是很有成就感,即使自己只是个加工的。

② 句——疏通语句,表达完整

特别是一些演讲类、采访类的文章,需要调整语序、去掉一些多余的语气词。

③ 段——理清逻辑,画出框架

从用户的视觉体验考虑,最简单的表现形式就是将作者两屏幕长的段落,按照原意,拆分多段。不要出现手机密密麻麻一屏幕全是字,连个空行留白都没有。

从用户的理解体验考虑,需要通过段落的划分,将文章的逻辑框架表现得更加清晰,总结小章节的核心,凝练出来标题,内容逻辑允许的话给出一、二、三、四的排序更好。

④ 篇——统览全文,提炼核心

如果我读完一篇文章,却不知道有哪些案例是值得学习的,哪些技巧是方便实用的,哪些角度是激发思考的,哪些工具是即学即用的,如果连其中的一条价值都挖掘不到,那怎么敢推荐给关注你的用户去看?

收获和反思:

编辑这一步骤,除了细化了逻辑思考,还锻炼一种理解转述能力。就好比在作者思维和用户思维中铺设一条高速公路,减少阅读前进中的障碍。

可能作者发出的一篇文章里,10%是没有信息量的自夸,10%是盈利性质的推广软文,有10%是没有什么卵用的口水文,那要做得就是把剩下70%的有价值的内容,清晰、准确地传达给用户。

当然,能同时对用户和作者负责是最好的,但怎么均衡三方需求和利益,是个比较深的学问。从一个编辑角度出发,不扭曲作者的原意,帮助用户更快、更准确的理解有价值的内容即可。

2、 排版就是看外表,脸干净就好

排版也是一样,看重的是审美能力,毕竟绝大部分人都不是设计领域的,你的排版能照顾大多数人的审美要求即可。在这可以提供3个具体实操的方法:

① 掌握这4个数据,成功一大半

字体、颜色、行距、边距才是排版的基础元素,而不是那些花花绿绿的特殊格式。

字体要不大不小,颜色要不深不浅,行距要不高不低,边距要不宽不窄。这里到处是留白的学问,听起来上述都是废话,但我们确实是按照上述要求,一次次试验出来的。

② 文章配图多是锦上添花,把握分寸更重要

除非是文章中涉及到的必要数据,需要图片来解释说明。那其余情况中,涉及到的图片起到的作用都是锦上添花。

首先明确一些基本原则:

图片要清晰,像素渣的图不用;

图片的色系、大小、形状要尽量保持统一;

数量要克制,不能抱着图片能缓解文字压力的心态,然后为了加图而加图,要知道再契合文意的图片,也会打断用户的阅读节奏;

如果你很着急编辑一篇图文,而想通过这些网站去搜图,那你的时间基本上会浪费在众多网站的切换之中,因为可选择的太多了。

正确的做法是选中其中一个比较熟悉的网站,去深挖,围绕着文章主题不断尝试换关键词去搜索。比如我现在只用500px百度。

四、预览十几遍,推送再点赞

1、多一次预览,多一次改善

① 封面:够清晰、不刺眼、有感觉

够清晰——封面对清晰度的要求,比内文更甚。

补充个细节知识:微信上传图片的时候,JPG格式的图片压缩会很厉害,可把图片格式更改为PNG、GIF再上传。

但是要知道,清晰度的提高,伴随着质量的增大。如果图文中图片数量较多,势必会拖长加载速度,从而影响文章的阅读体验。而且,用户阅读一篇文章的流量成本,也在无形之中增加了。这也是一种均衡的哲学,对于图片的要求要有舍有留,或者直接建议WiFi下观看……

不刺眼——不要出现很明亮苍白的图片,或者图片颜色反差很强烈的情况。这种情况就要找一些能让人安静下来的图片,黑色系或者灰色系都比较合适。

有感觉——标题和封面能起到搭配、呼应的作用。一图胜千言能在这里体现,是最好不过了。

② 标题:不要超2行;符号、表情要慎用

不要超两行——如果你不想精心挑选封面,一大半儿都被标题文字遮挡住;如果你不想分享到朋友圈,标题露不全导致用户看不懂;如果你不嫌丑……

总之,需要错频次删字改字、调整顺序,起标题的能力往往在这里大幅度提升。

符号、表情要慎用——&@#¥这种符号就不要出现了。

“【】”就没有“[]”效果好(切换了大小写);

“[]”就没有“ [ ] ”效果好(左右中各加了空格);

emoji表情也少用,像 这类的就忍痛放弃吧,即使他们很吸人眼球。

③ 别放弃最后整体校对的机会

自己当做一个挑剔的用户,从头到尾过一遍。自己都觉得不顺眼的地方,要勇于去修改。如果为了一时的省劲儿,懒得修改就发出去后,后期要费劲儿的地方更多,而且还要忍受吐槽。

条件允许的话,让其他同事帮你看几遍,有些问题会因为自己太熟悉而忽略。原则是听取他人的意见,但也要相信自己的专业性。

2、点击“群发”,松了口气,然后呢?

① 群发的时间需要固定吗?

行业早有阅读高峰期的说法,自己也检测过,数据趋势确实是那样。高峰期背后依托的是普遍用户的阅读习惯,如果在这个时间段推送文章,比如21:00-22:30里面选择一个固定时间点推送,即配合了用户的习惯,又体现出自己的专业性、敬业心,何乐不为?

但是要明确:发比不发好,早发比晚发好。

固定时间发送,前提是能够提前准备好内容,如果过了固定的时间,都快到12点了,那还发不发?按照我们之前的做法是,发。

深夜推送肯定会打扰到用户,但是如果你的质量足够好和真诚,给用户道歉解释一下,他们会看在文章质量上原谅你的。比如,今天这篇……

② 盯着前10分钟的数据

平时推送完后,我会观察之后3分钟、5分钟、10分钟的数据,从而判断这篇文章的喜好程度,然后反思文章的选题方向。如果平时整个推送流程是稳定的,那这个数据预测是比较准确的。

当然也会遇到一些特殊情况:撞上热点,朋友圈的刷屏事件会吸走大部分流量,造成选择性从众;微信后台bug,部分用户没收到推送,这事儿有时候发生了你都不知道;还有最常见的就是偏离正常推送时间。

③ 新用户、老用户、深度用户

用户的留言是第一手反馈信息,特别是近期互动留言较多的用户,这类多是新用户,刚关注你的公众号,新鲜感会促使他主动发表自己的读后感。

新用户可能并不了解你过去的内容调性,正是因此,他们也是最能提出“非常规性”的建议。

还有两类用户需留心关注,一个是平台老用户,可以根据关注时间、留言互动次数来做个判断。昨天看到一个关注时间比我入职都要早的老用户的留言,那个感觉很是激动。

另外一种更好辨别,就是有深度或者真诚的用户,这个只要你去读留言,自然感受得到。对于这种深度用户,他们很重视你反馈互动的质量,需要给出足够有分量的回复。

④ 观察朋友圈用户分享语,并点赞

你的朋友圈一定要有自己的用户。留心观察他们的分享语——代表他们对文章的真实看法或者打动他的点。根据用户的分享话术,回到自己工作中,调整选题方向,完善用户体验。

好了,这篇文章的内容营销圈就和大家分享到这里,如果大家对网络推广引流和网络创业项目感兴趣,可以添加微信:Sum8338 备注:营销圈引流学习,我拉你进直播课程学习群,每周135晚上都是有实战的推广引流技术和网络创业项目课程分享,当然是免费学!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互联网用户自发投稿,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反馈邮箱yingxiaoo@foxmail.com,我们将在7个工作日内进行处理,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地址:https://www.yingxiaoo.com/1145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