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价值观是什么,浅谈普世价值观?

营销圈公众号引导关注

普世价值观是一门争议性的学说,它作为一种全人类普遍使用且共同遵循的价值观,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指导价值。普世价值并非就是西方价值,中国传统文化中“以人为本”、“和合”、严于律己的礼仪规范以及中华文化自身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同样也体现了普世价值观。正确的主张应该是,我们需要既符合普世价值和现代文明又符合自身民族文化特点的价值观。

近些年来,当今世界面临着日益严重的关系紧张以及现代人不断加深的信仰危机,使人们开始思考摆脱现实困境的方式,“普世价值观”成为理论界争论的热点。

一、普世价值观的含义

“普世价值观”有两种含义,一是从横向来看,是指价值的普遍适用性,即这种价值观念适用于所有的人,不管哪个阶级、哪个个人,都赞成并实践这种价值。如果某种价值观只有一部分人赞成,另一部分人不赞成,那就不能叫作“普世”的。二是从纵向来看,是指价值的永恒性,即这种价值观念,适用于任何社会,不管哪种社会经济形态,都持有并适用这种价值观念,它不会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变化。

因此,所谓普世价值就是人类创造的千百年来经过沉淀扬弃而升华的、全世界普遍适用的价值。普世价值超越人的意识形态,不分地域,超越宗教、国家、民族。从现实的实践来看以及被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宪法和国际文件(包括公约和宣言)所认可的自由、人权、民主、法治和市场经济已被确认为普世价值。

同时,我们知道,人类有共同性,所以有普世价值,但各民族又有差异性,我们有自己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以研究天人之际为出发点,落脚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豪迈情感,所谓,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影响了几千年饱学之士的价值观,成为一双无形的手牵动着文明的进步。所以正确的主张只能是,我们需要既符合普世价值和现代文明又符合民族文化特点的价值观。

二、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视角来阐释普世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中华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视角来阐释普世价值,“普世价值观”就不再显得那么陌生和晦涩。

中国文化与普世价值之间,有一致的地方,当然,也有不一致的地方。一致的地方,必须让其发扬光大。不一致的地方,应该坚决摒去。 著名学者朱大可说:“传统文化应当接受普世价值的检验。所谓普世价值,就是被全人类所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像爱、民主、自由、平等、公正、正义和教养等。凡是符合这些普世价值的传统文化,就可以被继承和弘扬,相反,凡是违背这些价值的,当然要予以抛弃。”摒弃专制人治、剥削压迫,坚守妇德,三纲五常等等不被现在所接受的价值观,我们可以看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普世价值观是统一的而不是抵触的。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以人为本“是普世价值观的重要内容

我国传统文化向人类文明贡献了许多具有普世价值的文化,提倡对人的关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精华。中华文化尊崇仁爱、宽容、和谐、民本的基本理念,是普世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传统文化具有浓厚的人本主义色彩。中国最早摆脱了神的权威控制。尽管中国古代也存在各式各样门类繁多的宗教仪式,如祭天、拜祖等等,但与西方国家相比,神学真正在思想信仰层面对人的控制或者束缚是极少的。“子不语乱力怪神”,“未知事人,焉知事鬼”,中国传统文化对鬼神采取的是“敬而远之”的态度;相反它更关注人,关心凡身肉体所构成的芸芸众生,子曰:“仁者爱人”,“泛爱众而亲仁”,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其核心精神“仁”学体现着人与人和谐相处、互尊互爱的崇高道德。老子在《道德经》中倡导政治宽容,对暴政进行了严厉的批挞,为世人所推崇。这些理念,与我们当代社会提倡的以人为本和民主民本的理念是完全一致的,具有极强的时代意义。

(二)“和合”作为中国文化的思想脉络,是普世价值观内容的一部分

“和而不同”千百年来似乎已经是中国人特有的一种思考方式和行为指导,贯穿在常态生活中。中华“和合”文化源远流长,和、合二字都见之于甲骨文和金文。《易经》中和有和谐、和善之意。《尚书》中的和是指对社会、人际关系诸多冲突的处理;合指相合、符合。春秋时期,和、合二字联用并举,构成和合范畴。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以“和”作为人文精神的核心,其弟子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认为治国处事、礼仪制度,以和为价值标准。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孔子强调:“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既承认差异,又和合不同的事物,通过互济互补,达到统一、和谐。儒、释、道三家均有阐述的“天人合一”,帮助人们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存的价值观念;“和而不同”体现着求同存异的主张,它对缓和国际矛盾,解决国际争端,对建设和谐世界,推动世界和平都具有启示意义,可见我国传统文化的许多精髓至今都在发挥着深刻的影响。

(三) 我国传统文化中严于律己的礼仪规范和普世价值观互为补充

就儒家伦理的内容而言,日常生活中为人处世的一般的行为准则, “礼仪”、“信”、“义”、“廉耻”、“忠”、“孝”、“自省”、“慎独”、“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等等有利于人们的修身立德。孟子则崇尚“义”。 无论儒家文化,还是道教、佛教的基本精神,都是与普世价值观一致的,,他们所倡导的基本道德理念在今天仍然闪耀着人性的光芒,是中华民族对人类精神文明的独特贡献。此外,《周易大传》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刚健有为精神;《论语》中所提倡的见危授命、“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的品质,以及“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历史使命感;《孟子》中提出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独立人格、“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忧患意识,以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尊老爱幼的伦理规范,这些优秀传统文化与普世价值没有对立的地方,甚至可以互为补充,我们都应该继承和发扬光大。

(四)中华文化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也是体现普世价值观的重要内容

无论在人类历史上还是在当今世界,人类文明都是多元共存的格局。这种多元共存的格局必然带来文化的差异。这种文化的差异,如果缺乏交流、沟通,往往会造成不同文明和文化之间的隔膜和误解,甚至造成矛盾和冲突。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尽管在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受到限制的条件下,还是以开放的姿态实现了对外来文化的兼容。

孔子早在两千年前就提出“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论语》一开头就记载着孔子的教导“: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话包含了极为丰富的意蕴,对于我们今天理解和阐明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有重要的价值。中国人向来把来自远方的人当作可尊敬的朋友来看待,张开双臂欢迎,并且真诚地相信他们身上必有值得学习借鉴的地方。又如,由唐太宗开启的大唐盛世,不仅有宽广的胸襟欢迎远方来的朋友,容纳外来的不同文化,而且还主动走出去学习,吸纳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异质文化,正体现了孔子所表述的这种中国文化精神。

三、我们应该如何看待“普世价值观”

现实生活中谈到“普世价值观”,不少人会捂住鼻子走开,因为这好像和自己的工作、生活没有太多密切的联系。其实,大谬不然。这里的价值观,不但和我们每个人的工作生活有关,而且,直接关系到你是否幸福,是否活得有尊严,扪心自问,你的心灵是否能够保持一份宁静与安详。普世价值观对我们的生活工作、为人处世、信仰意念都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

普世价值观并不玄奥,是很朴素的道理。它无非就是引导教化人们,以人为本比以其他的东西为本好,人要有尊严地活着,自由比奴役好,法治比人治好,公正比歧视好,平等比特权好,尊重比歧视好,宽容比狭隘好,和谐比争斗好,理性比极端好,仁爱比冷漠好。普世价值观是人类在深刻总结两次世界大战和专制制度的教训后形成的。普世价值应得到认可。

北大教授陈晓明在博客里写道“传统文化是中国生存发展的精神底蕴,它存活在中国人的心里,存活在中国人日常生活的言行中,存活在人们的精神信念和价值关怀中。它首先通过教育来传承,通过社会中的人们的自我修炼来提升。通过对书籍的阅读、交流和实践体悟来抵达。”我们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视角来解释普世价值,或用普世价值来诠释优秀传统文化,克服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的内容,使对传统文化基本价值的解释不与普世价值相冲突,不与社会发展需要相抵触,这不仅有利于小到自身、大到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同时也有利于弘扬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使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好了,这篇文章的内容营销圈就和大家分享到这里,如果大家对网络推广引流和网络创业项目感兴趣,可以添加微信:Sum8338 备注:营销圈引流学习,我拉你进直播课程学习群,每周135晚上都是有实战的推广引流技术和网络创业项目课程分享,当然是免费学!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互联网用户自发投稿,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反馈邮箱yingxiaoo@foxmail.com,我们将在7个工作日内进行处理,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地址:https://www.yingxiaoo.com/106250.html